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是儿童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重要致病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etll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逐年增多,已成为引起儿童社区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MRSA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etll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 MSSA) BSI的临床特点及细菌耐药差异,探讨MRSA-BSI的危险因素及对临床转归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00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SA-BSI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病例信息来源于病案数据库,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手术史、治疗、并发症、转归等。对临床疑诊或拟诊的SA-BSI患儿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取双瓶静脉血标本 1~3ml。细菌分离培养采用 VITEK-2 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药敏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药敏判断折点参照CLSI当年标准判读。 住院 48 小时内血培养阳性者为社区获得性 BSI ( Community-acquir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A-BSI),住院超过48小时血培养阳性者为医院获得性BSI(Hospital-acquir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HA-BSI)。对MRSA-BSI组与MSSA-BSI组、CA-BSI组与HA-BSI组及死亡组与生存组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临床特征: (1)一般资料:确诊SA-BSI 161例,其中MRSA-BSI组63例,MSSA-BSI 98例,男118例(73.3%),女43例(26.7%)。MRSA组男46例(73.0%),MSSA组男72例(73.4%),两组性别无显著统计学差异。≤28天MRSA组26例(41.3%),MSSA组58例(59.1%);>28天-l岁MRSA组18例(28.6%),MSSA组17例(17.3%);>1-3岁MRSA组2例,MSSA组7例;3-6岁MRSA组2例,MSSA组5例;>6岁MRSA组15例,MSSA组11例。在<1岁年龄段,MRSA-BSI组(44例,69.8%),MSSA-BSI组(75例,76.5%),两组均主要见于<1岁年龄组,尤其是新生儿。对年龄分层分析,发现MRSA检出率在>6岁组更高(57.7% vs 42.3%,P<0.05),而MSSA检出率在≤28天组更高(69.0% vs 31%,P<0.05)。84例SA-BSI(52.2%)来自新生儿科,其次为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21例(13.0%)和外科13例(8.1%)。MRSA组主要分布科室为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23例,36.5%),其次为PICU (10例,15.9%),而MSSA组主要分布在新生儿科,其中NICU (40例,40.8%), NSCU(18例,18.4%),两组科室分布无明显差异,NICU是MRSA及MSSA分离的主要科室。CA-BSI 103例(64.0%),HA-BSI 58例(36.0%),HA-BSI与CA-BSI中MRSA占比分别为60.3%和27.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2)临床资料:161例中有基础疾病者93例(57.8%),主要是先天性心脏病24例(14.9%),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20例(12.4%)、营养不良13例(8.1%)、白血病8例(5.0%)、支气管肺发育不良7例(4.3%)。其中MRSA-BSI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6例,9.5%),与MSSA-BSI组(1例,1.0%)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CA-BSI组有基础疾病者(49例,34.3%),HA-BSI组(44例,75.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A-BSI组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营养不良患儿比率分别为24.1%、17.2%,均显著高于CA-BSI组(4.2%、2.1%)(均P<0.05)。33例(20.4%)检出SA前接受过侵入性操作,主要为动静脉置管(12.4%)、外科手术(8.7%),机械通气气管插管(6.2%),MRSA-BSI组与MSSA-BS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8例入院前1月内使用过抗菌药物,其中MRSA-BSI组28例(44.4%),MSSA-BSI组20例(20.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161例中合并皮肤软组织感染53例(32.9%),支气管肺炎52例(32.3%),化脓性骨关节炎16例(9.9%),化脓性脑膜炎14例(8.7%),其中MSSA-BSI组皮肤软组织感染(38例,38.8%)多于MRSA-BSI组(15例,23.8%)(P<0.05)。共死亡18例,其中MRSA-BSI组7例(11.1%), MSSA-BSI组11例(11.2%),两组病死率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死亡组肺部感染率、机械通气率、脓毒症、休克、多脏器衰竭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均P<0.05)。MRSA-BSI组和MSSA-BSI组在细菌检出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1.4天和13.1天(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前1月应用抗菌药物[OR(95%CI)=2.35(1.10-4.98),P=0.024] 及HA感染[OR(95%CI)=0.60 (0.41-0.87),P=0.008]是MRSA-BSI的独立危险因素? 2. MRSA及MSS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比较及年度变迁 MRSA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红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00%、100%、85.7%、63.5%、28.6%、23.8%、20.00%、17.2%,均显著高于MSSA(均P<0.05);但对左氧氟沙星及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均为6.3%。MSSA对大部分药敏测试药物保持较好的敏感性,耐药率均<30.00%,仅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6%?50%。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的SA。对2004~2007年、2008~2011年、2012年~2016年三个阶段的MRSA检出率及耐药性进行比较分析显示,三个阶段MRSA检出率分别为32.1%,26.6%,58.6%,以2012~2016年MRSA检出率最高(X2=14.72, P<0.05)。2012年~2016年MRSA对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0.5%、11.7%、11.7%,均较前明显下降(均P<0.05)。MRSA对头孢唑林、克林霉素、利福平的耐药率保持稳定。 结论: 1.SA-BSI主要见于<1岁年龄,尤其是新生儿。>6岁以MRSA感染为主,≤28天年龄段以MSSA感染为主。 2.MSSA主要引起CA-BSI,而MRSA主要引起HA-BSI,HA-BSI患儿的基础疾病明显多于CA-BSI。 3.MRSA-BSI患儿住院时间延长,但病死率与MSSA-BSI患儿相当。入院前1月应用抗菌药物及HA感染是MRSA-BSI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4. MRSA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高于MSSA,MSSA对大部分抗菌药物保持较好的敏感性。 5. 2012年~2016年BSI患儿中MRSA检出率明显升高,MRSA对头孢唑林、克林霉素、利福平的耐药率保持稳定,但对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