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条锈菌引起的在生产中经常发生的重要病害,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病尤为严重。培育小麦抗条锈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的重要手段,而利用成株抗性培育具有持久抗性的小麦品种更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最根本的策略。本研究使用的是由小麦Heyne×Lakin杂交获得的145个F6代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材料。构建了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并对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QTL进行定位,筛选了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小麦抗条锈病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分子标记和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QTL的精细定位和基因克隆奠定基础。本研究最终得到以下结果: 1.利用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条中31和条中32在对两亲本及群体进行了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两亲本在苗期对小麦条锈病均感病(反应型IT:7-9),但亲本Heyne表现成株抗病(反应型IT:2-4,MDS:10-30),而亲本Lakin则表现成株感病(反应型IT:7-9,MDS:60-90),说明Heyne对条锈病具有成株抗性。在成株期对RIL群体内各株系条锈病成株抗性鉴定结果显示,群体内各株系成株抗性差异明显,反应型均值:5.7-7.2,范围:0-9;最大严重度均值:24.8%-66.4%,范围:0-100%。RIL群体成株抗性连续分布,且为数量性状。 2.利用小麦InfiniumTMiSelect9K芯片及1001个SSR标记对RIL群体进行了标记基因型分析,共获得了2240个(2068个SNP,172个SSR)多态性标记基因型。利用QTLIciMapping4.0软件的MAP模块构建了含有2210个标记(98.7%)的遗传连锁图谱,包括2068个SNP标记和142个SSR标记,分别定位在了小麦21条染色体上,图谱的总长度为2139.35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96 cM。 3.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依据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评价的三个指标(反应型、最大严重度、相对病程曲线下面积)对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了QTL检测。结果共定位到9个成株抗条锈病加性效应QTL,分布于小麦的1AL、1BL、2BL、3AL、3B、4BL和5AL染色体上。其中,利用反应型(IT)指标定位到5个加性QTL,分别位于1AL、1BL、2BL、3B和4BL染色体上,能够解释5.6%到17.1%的表型变异;利用最大严重度(MDS)指标定位到2个加性QTL,分别在2BL和5AL染色体上,能够解释13.2%-13.9%的表型变异;利用相对病程曲线下面积(rAUDPC)指标定位到2个加性QTL,分别在2BL和5AL染色体上,能够解释7.5%到8.7%的表型变异。使用QTLIciMapping4.0软件中的MET模块检测到3个环境互作QTL(QIt.hwwgr-2BL、QIt.hwwgr-3B和QMds.hwwgr-2BL。 QIt.hwwgr-2BL、QIt.hwwgr-3B解释表型变异分别为5.2%和6.9%,QMds.hwwgr-2BL解释表型变异为1.7%。依据三个不同成株抗条锈病指标检测到的QTL位点QIt.hwwgr-2BL、QMds.hwwgr-2BL以及QrA udpc.hwwgr-2BL共定位于2BL染色体的标记区间IWA1599-IWA5810,且均为稳定的主效QTL,表明该区间包含了与小麦成株抗条锈病相关的重要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