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下垫面的改变,使得不透水性系数增大,产生暴雨时洪水峰现时间提前,洪峰流量增大,在城市中产生积水,严重威胁城市安全。而城市中雨水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与城市的需求能力不平衡,加重危险的发生。本文以重庆市某城区雨水排水管网为研究对象,基于建模工具Mike Urban,对该区进行仿真模拟,以降水重现期为3年、5年、50年分别作为计算工况,分析不同重现期下其集水区的流量情况、管流率大小、管道的溢流深度、城区积水分布等指标,判断该区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并根据计算结果划分出易涝区,结合“海绵城市”的实施方案,对研究区域采取增加管径、修建蓄水池、修建雨水调蓄设施等工程措施,对洪涝进行防治,再次对模型进行实施措施后的模拟计算,分析实施工程措施的有效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产生城市积水的原因,并分析国内外城市积水研究现状及我国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现状;2.针对模型构建的方法与原理,并提出了在处理数据、参数率定、管网概化、集水区划分与连接等完整的建立城市排水管网模型的方法,在针对缺乏实测数据资料的条件下,对参数的率定采用预校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模型的准确性;3.以重庆市某城区的排水管网模拟研究为基础,基于该研究区域的暴雨公式,利用芝加哥过程线合成不同重现期的降雨情景,分别模拟计算了重现期为3年、5年、50年的排水管网运行情况,并得出该区域的排水管网不满足《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的结论,应当进行改造,减少城市积水。4.结合介绍了“海绵城市”的针对城市内涝防治的相关内容,基于“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对城市内涝进行防治,提出增加管网直径、设置蓄水池、降低不透水性系数等改造措施。针对研究区域,在改造措施的成功实施下,再次进行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域积水深度明显降低,溢流范围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