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针刺预处理对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起到预防作用的机制。2.研究不同配穴针刺预处理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疗效;为防治肝郁脾虚证发生的筛选最佳配穴。材料与方法:将50只雌雄各半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雌雄各半,分开喂养。分组为:正常组、模型组、太冲三阴交组、太冲三阴交天枢组、太冲三阴交上巨虚组。后三组为电针针刺组。实验第1天到第7天对针刺组进行每天一次,每次20min的电针预处理。实验开始的第8天到第22天对后四组大鼠采用慢性应激方法(不可预知)造模,每天一次,共造模15天。实验开始后第23天对所有大鼠取材,采用ELISA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血清中VIP、GAS含量变化;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结肠中AQ8含量的变化,以此为研究思路,探索针刺预处理对肝郁脾虚型大鼠防治作用的影响。结果:1.正常组大鼠的外观行为等未见明显异常。与之相比,造模第7d时,正常造模组大鼠即表现出活跃程度减弱、饮食减少、易醒、大便质地变软;针刺预处理组大鼠未见明显改变。造模第13d后,模型组大鼠表现为情绪低落、表情淡漠,争斗减少,饮食减少,大便转为稀溏,排便次数增多,毛发变为枯乱发黄,活动渐少,扎堆甚至倦卧等;针刺预处理组大鼠未见明显改变;与正常组和针刺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糖水摄入量并未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可认为该组对糖水的喜好度降低。以上情况表明该种造模方法造模成功。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血管活性肽(VIP)含量下降,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各针刺预处理不同配穴组比较,模型组血清VIP含量下降,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各针刺预处理不同配穴组血清VIP含量波动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3.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胃泌素(GAS)含量增加,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各针刺预处理不同配穴组比较,模型对照组GAS含量升高,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各针刺预处理不同配穴组血清GAS含量波动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4.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结肠水通道蛋白8(AQ8)含量增加,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各针刺预处理不同配穴组比较,模型组结肠AQ8含量增加,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各针刺预处理不同配穴组结肠AQ8含量波动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刺预处理可以作为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预处理手段,可以预防健康状态的大鼠转变为肝郁脾虚型非健康状态(包括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的大鼠。2.针灸预处理可通过针刺太冲、三阴交、上巨虚和天枢等穴位,调节血清中GAS、VIP和结肠中AQ8的表达,从而有效预防肝郁脾虚证的产生。3.从各针刺组体重和糖水摄入量的变化看来,大鼠并未表现出那种配穴方法的优越性。从大鼠血清中GAS、VIP和结肠中AQ8的表达来看,不同针刺组之间预防效果确有差异,针刺1组在血清VIP的调节方面显示出优势;针刺2组在通过控制血清GAS和结肠AQ8的表达上展现出优于针刺1、3组之处。这一结论为针刺预处理方法预防肝郁脾虚证的非健康状态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