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革命和执政中,中国共产党素以善于组织和动员群众,进行政治动员而著称。作为组织和动员群众的理论基础——群众路线,成为我们了解丰富的革命中的大众运动的入口。群众路线,不仅是理论纲领,也是具体的工作方法;不仅只是共产党的组织行为指针,更是决策者制定政策的重要办法。在具体的政策过程中,决策者坚持群众路线,将民意纳入到政策过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群众路线政策模式。群众路线最为核心的机制是决策者和民众的互动。然而,1949年后,具体的政策环境,导致决策过程中的纵向互动机制弱化,因而,决策过程中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单向作用。同时,在政治过程中,以群众的数量和规模的横向维度,取代了纵向互动作用的深度。决策者最为倚重的方面,由政治动员、群众运动本身代替了实质民意获取。1978年后,随着国家治理的转型,社会条件的变化,政治动员政策模式的政策环境在逐步的消失。新的社会条件促成了新的政策模式的形成,这一模式就是公民参与的政策模式。本论文正是抓住这一转型,将之作为研究对象,描述群众路线、政治动员以及公民参与对于政策过程的影响。通过对论述群众路线的经典理论文本进行分析,提取群众路线的内在结构、作用机制,建构起群众路线的理想政策模式。对于政治动员的政策模式,描述其依存的政策环境,并从政策过程具体环节来对其进行深度分析,对这一政策模式的现实状况进行理论还原,并构建起模型。针对政策模式的转型,陈述个人的判定理由,从经济、社会和思想状况三个维度来解释。对于具体的政策过程环节的转变,以比较的方式做出描述;对主体和相应机制的转变也作出相应的说明。同时,政策模型的转变,不仅会影响到内在的政策过程、政策机制,也会对于政策模型外产生影响。本文重点探讨了对政策体系、政策的执行和反馈的影响。最后,面对这一政策模式的转型,从制度重构,政策体系的重构和政策参与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来优化新政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