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我国实业投资增速明显下滑,民间投资需求略有疲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不断推进,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也正在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并为了增加社会投资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等多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货币政策转型期,利率政策要对实体经济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就必须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而企业投资对资本成本变动是否存在敏感性是判断货币政策微观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与实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实业投资增速明显下滑,民间投资需求略有疲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不断推进,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也正在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并为了增加社会投资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等多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货币政策转型期,利率政策要对实体经济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就必须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而企业投资对资本成本变动是否存在敏感性是判断货币政策微观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与实业部门增长放缓的同时,我国金融业正蓬勃发展,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日益提升,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比例、来自金融资产的收益也明显提升。实业投资和金融资产投资作为企业创收的两大手段,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企业金融化行为一方面会占用企业有限的资金,导致实业投资规模下降;另一方面,企业的金融资产投资可以拓宽利润来源,提升利润水平,缓解融资约束,改善经营业绩。对于企业金融化的“挤出效应”和“蓄水池效应”,学界对此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文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国内外研究成果出发,结合图表观察了我国实业投资和金融资产投资的发展特点,并基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企业投资决策、企业金融化等相关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从资本成本敏感性的角度来考量企业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影响,为企业金融化如何影响实业投资提出新的理论参考,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选取我国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2009年至2019年为研究期限,基于新古典投资框架建立实证模型,分实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和企业金融化对实业投资资本成本敏感性影响两个部分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企业实业投资率与其一阶滞后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往期的实业投资水平越高,当期也会保持较高的实业投资;(2)企业的实业投资率对加权资本成本变动率显著为负,资本成本的短期反应系数为-0.0482,长期敏感性系数为-0.0709,说明我国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资本成本敏感性,价格型货币政策在微观层面的传导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3)企业实业投资率对债权资本成本变动率的系数显著为负,而对股权资本成本变动的系数并不显著,说明企业的实业投资对债权资本成本的变动更加敏感,这可能是因为我国企业融资更多依赖银行信贷;(4)当期企业金融化与实业投资率显著为负,当期企业金融化与资本成本变动率的交乘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企业金融化在短期内以“挤出效应”为主,会降低企业的实业投资水平,减少实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并且主要通过降低债权资本成本的敏感性来传导;(5)滞后一期的企业金融化水平与实业投资率正相关,滞后期企业金融化与资本成本变动率的交乘项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企业金融化在长期内会发挥“蓄水池”作用,增加企业的实业投资水平,增强实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基于得出的实证结果,本文从利率政策环境、融资环境、投资政策、金融监管、企业治理观念等方面进一步提出了相关建议:(1)构建更加完善的利率体系,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利率“两轨并一轨”;(2)创造更加优良的直接融资环境,构建一个科学的、健康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3)鼓励民间投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实业投资回报率,防范过度金融化;(4)加强金融监管,避免资金空转,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5)平衡实业投资与金融资产投资,将金融收益适时转化为实业投资的资金,注重长远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股票收益和风险的关系一直是现代资产定价理论研究的热点,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约束比如信息不对称等,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持有充分分散风险的投资组合或者市场组合是比较困难的。在这种市场环境的背景下,收益就不仅仅是与系统性风险有关,而且与股票本身所特有的风险也就是特质风险有关。根据这一点,研究我国股票市场的特质波动性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国内已经有很多学者对特质波动率之谜是否存在以及背
从国际经济形势上看,自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格局重塑,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内经济形势上看,中国经济形势己由过去的长期高速发展阶段转向追求高质量增长的阶段,目前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因此,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当务之急是通过产业升级来带动产业升级,这也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及未来趋势。产业升级一方面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也是社会资金的部门流向问题,所以其升级调
创新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建立相对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更多地依赖于背后的要素驱动和资源驱动,粗放式发展是我国过去四十年发展的重要标签,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经济发展由资源和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是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需要。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主体,也是创新发展
众所周知,自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环境和经济形势越发变幻多端,越来越多的意外事件和风险事件发生。针对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中国政府部门也发布和调整经济金融政策来干预经济活动,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随之提升。一直以来,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具备显著的外部性,银行业的风险不仅直接影响到金融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安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银行系统性风险”也成为学界和监管部门的关注焦点。在瞬息万变的
原保监会(现银保监会)在2016年12月13日召开的会议中提出了对于保险行业全新的要求——保险业姓保,其内涵在于指出保险行业的根本功能在于为客户提供保障,而并非为客户进行投资。投资功能只是保险行业的辅助功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服务和服从于保险行业的根本功能,即保障功能。因此,在银保监会的指导下,未来保险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保险公司业务定会进行调整以提高保障类产品的占比,终身寿险类的保障业务期望会成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这两项基本国策以来,国民经济实现了稳定高速发展,让世界刮目相看。随着家庭收入的不断增长和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中国居民开始将财富投资于风险资产市场,然而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在中国同样存在家庭“有限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现象,因此各国学者开始研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家庭金融理论应运而生。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同样给我国家庭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社会男女比例的失衡可
从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展至今,媒体在沟通官方、医学界与受众中间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由于疫情的特殊性,涉及到广泛的健康医疗类信息,新闻报道中的科普传播成为广受关注的重要部分。科普传播不仅传递健康和医学科普知识,也能够起到稳定人心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因而了解并把握疫情期间的科普传播情况十分重要。当前关于疫情期间的报道研究较多,但是缺乏对科普传播等重要领域的专门系统研究。本文基于框架
资管新规于2018年4月正式发布,经过两年多的调整和转型,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随着原计划的2020年底结束过渡期的临近,商业银行转型的困难和问题也在不断暴露,加上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市场对于延长过渡期的呼声又在不断响起。2020年7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央行宣布在充分考虑当前整改转型以及疫情影响的实际情况下,在不改变资管新规政策框架和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经过审慎研究决定,延长资管新规
存款保险制度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持金融机制稳定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是金融安全网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被认为向银行提供隐性担保,政府对银行的过度保护易引发道德风险,不利于金融改革的推进。经过长期筹划,我国于2015年正式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实现存款保险显性化。自建立以来,存款保险制度在维护储户利益,提高金融市场稳定性,保障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时间不
本文利用国内主板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利率市场化对上市公司财务去杠杆的结构性影响。1996年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建立,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序幕正式拉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缓解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正式进入“大跃进”时代。利率市场化基本是围绕放开利率管制和建立市场定价机制两条主线展开。2018年5月,央行明确了利率市场化阵地从放开管制转移到建立市场化定价机制,推进利率“双轨”合并为“单轨”,取消贷款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