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公墓建筑空间的纪念性表达初探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4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的中国伴随着人口的过度集中和老龄化的趋势,因此社会对墓地的需求量激增,安葬方式以火葬为主。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史学、考古学及文化现象学范畴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帝王陵园,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建筑学对公墓的理论研究不多,但在实践方面却一直有创新,很多实际项目对社会和建筑界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并引起人们对于公墓的重视。通过对这些理论和案例收集并对它们进行归纳学习,希望可以总结出满足公墓纪念性的设计手法,并且对中国公墓进行实地调研,发掘它们设计中的优劣势,从而总结出当代公墓建筑空间的精神内涵——纪念性的物化设计手法,即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使公墓建筑不单单具有物质属性,也有强烈的精神属性。公墓建筑空间纪念性的表达方式则是通过研究总结纪念性建筑的表达方式,并对其进行筛选,将适宜公墓纪念性表达的方式继承学习,并应用于公墓设计之中。当代公墓多以综合式存在,即火葬场,墓地,骨灰安置堂等结合在一起设计,使用人群分为三类:死者,祭拜者和工作人员,设计中要考虑三类人群的不同特性并创造出符合他们需求的建筑空间。公墓设计的内容包括:公墓服务的城市区域划分应均衡;安葬死者和纪念死亡的功能导致了特殊的空间模式;仪式化的流线和所处的景观与建筑空间祥和氛围;纪念性空间的多种表达方式。通过对当代公墓建筑空间纪念性的研究,总结出当代公墓的选址是多以可持续生态的观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了公墓所服务的范围,使得公墓可均匀布置的城市四周;公墓应以综合大规模公墓和单一功能的公墓结合分布于城市周边;将家族式墓位融于公墓设计中;开放型公墓应弱化公墓的亡灵性,强化纪念性,引人们进入墓园举行活动;融入地域或城市文化使得公墓成为城市发展记录者;随着数字化的发展,生态环保的数字化公墓也应该相应的重视和发展完善。
其他文献
体验教学的提出顺应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呼声,改变了传统教学忽视人及人的生命特性,开始关注学生生命需要和感悟体验。这不仅仅体现为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学生学
目的观察和探讨加强护理干预在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6例老年重症肺炎并发VAP的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患
<正> 失眠证临床多用调补心脾、滋阴降火、益气宁神、和胃化痰等法治疗。笔者从1969年至1985年运用王清任活血化淤法,分三型治疗4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46例中,
许多学者认为孙犁的基本精神是"儒家"或"革命者",本文认为构成孙犁精神最本质部分的是乡村文化。他始终保持对乡村的浓厚依恋,保留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观念,文学
<正> 德国一家消防安全技术公司近期又研制一种新型循环气体防毒面具,每次可连续使用4小时。凡是有毒气体多和缺氧的火灾现场适合使用此种新型防毒面具,其主要优点是:可以自
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房地产企业已经告别往日辉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期”。面对如此低迷的市场环境,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正> 《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证治的专书。《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有关湿
针对鸡西矿区某矿薄煤层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现有风排措施难以控制,需采用抽采措施减小瓦斯量的问题。运用理论计算及数值模拟分析了顶板采动裂隙的发育规律,发现薄煤层工作
1994年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实施开展大学生支援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每年组织大批支援者深入基层,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服务。其中文化下乡可以看做是大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改变,近年来,城市公墓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空间的景观设计也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我国人民由于受到传统殡葬观念的影响,长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