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溶地貌在我国分布很广,类型多样,其中以云南、贵州、广西最为典型。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学、大气科学、数字地球等学科的不断发展与技术的日益更新,岩溶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我国学者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专门成立了中科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国际岩溶中心,先后建立并实施了IGCP 299、IGCP379、IGCP448、IGCP513项目,今年又通过了IGCP598,研究时空范围不断扩大,研究人员采取多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对岩溶研究的分辨率。可见,对岩溶学的研究,人数庞大,成果显著,方兴未艾。但国内外对滨海岩溶地貌的研究较少,也不够深入。我国的岩溶地貌主要发育在南方,北方岩溶地貌主要发育在华北地区,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东北地区的岩溶地貌发育较差,而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能保存如此完好的岩溶地貌,彰显其特殊的地貌意义。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地貌资源,大部分都可作为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基地。丰富多彩的沉积构造,独特典型的滨海岩溶地貌景观,典型的构造形迹,记录了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及其演化史,是研究地球发展史的宝贵资料。滨海岩溶地貌对第四纪全球地质研究意义重大,尤其对黄、渤两海成因,海进、海退和冰川期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因此研究本区的岩溶地貌景观特征,分析其形成时代和机理,对该区的地质遗迹保护、旅游开发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沉积学、地貌学、地质学、环境磁学等基本理论,采用野外实地考察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出滨海岩溶地貌形态特征分为三个层次:岩石表面形态共9种;石柱间溶沟共3种;滨海岩溶地貌共4种;另有典型海蚀地貌5种。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专注于地质时期不同时间的环境变化与岩溶系统的相互作用,还通过红土型风化壳、黄土、混合溶液等记载着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信息,得出滨海岩溶地貌有别于海蚀地貌,它有着其特殊的形成机制,是古岩溶形成后由如今的海水对其进一步塑造而成,是咸淡水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