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青少年都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校园伴随每个人度过了重要的时期,对于身心正在发展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来说,校园时光对他们的性格、行为特点以及价值观都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拥有一个安全且舒适的校园环境,让学生们渡过快乐而充实的校园生活不光是学生和家长的心愿,也是全社会的愿望。然而恶性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让我们不禁感到即使在看似安全的校园里也存在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危险。减少校园欺凌,保护青少年学生,全社会正在关注且需要尽快采取行动。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江浙沪数据,通过文献分析法与实证研究法对初中生遭受校园欺凌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合现已有的研究与CEPS调查问卷,将相关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了归纳,将因变量分为了遭受欺凌的总体情况、肢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五个维度,自变量则包括了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确定各因素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初中生遭受过不同程度和方式的校园欺凌,综合这五个因变量,男性、非公立学校、学校位于农村会加剧初中生遭受校园欺凌,身体健康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班级氛围和学校周边环境会对初中生遭受校园欺凌严重程度产生负相关,而个人心理消极情绪程度、不良行为会产生正相关,学习成绩、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家校沟通情况尚未进入回归方程。对初中生遭受校园欺凌程度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个人层面,家庭与学校因素具有一定的影响性,而社会层面的影响较小。在此基础上,本文梳理了美国、挪威和日本应对校园欺凌的经验,并结合实证检验和经验借鉴的内容上,对我国预防与治理校园欺凌提出了对策建议,要形成“以政府为核心,学校为行动主体,家庭与社会共同协作”的多元共治联动机制,发挥全社会各主体的力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