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问题小说热衷于议论社会问题,发表人生观看法,以宣传“簇新的思想”为创作鹄的,注重小说的哲学思想倾向,由此压迫并减弱了小说本应致力的形象刻画空间和力度,导致小说出现概念化弊端,类似简短批评在现有研究成果中比比皆是,却鲜有研究回到历史发生现场,立足文本,细致剖析五四问题小说概念化的表现模式,追问何种原因导致文学创作陷入概念化困境,对其加以理性客观而全面的评价,特别是从20世纪20年代社会历史语境、文化生态、文学发展动态的角度,结合史学、新闻学、心理学,还原五四问题小说概念化倾向的复杂成因,反思概念化倾向之于小说艺术审美价值的影响,而这正是本文研究之重心所在。文章分为三部分:一是探讨问题小说概念化表现,阐释由概念驱使而形成的三种模式化创作:议论的画蛇添足模式、突变的人格叙述模式、巧合的情节叙述模式。从文本出发,分析小说结构架设的相似性,将批评落实到小说结构设置、人物形象、心理变化、环境氛围等艺术技巧层面上。二是追溯问题小说概念化成因,侧重联系上章总结的三种概念化模式,揭示各个模式背后的历史动机。议论的画蛇添足模式与报刊形成公共问题讨论语境、政论文风格,以及早期小说本体理论认识阙如有关;突变的人格叙事模式多集中在文研会代表作家笔下,其隐性思路是借用外来宗教文化资源,改造国民人格,外来资源主要代表是基督教人格,当然有些作家如许地山还受佛教文化影响,但他是个案,在此只谈大趋势。由于文化界重视基督教之于国民素质改造作用,众多文研会作家亦受熏陶,继而重视“爱的文学观”的改造功能,直接促成了突变的人格叙述模式;巧合模式除了受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平民主义文学观的影响,一面与时下军阀黩武主义蹂躏下的社会现实、去兵思想有关。三是分别从思想和艺术审美层面反思问题小说的概念化。首先论述概念化根本成因在于“社会改造”思潮,置于当时严酷的社会背景中,具有一定合理性成分。另外侧重联系作家主体因素,发现问题小说的创作主体是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创作群,他们自身缺乏丰厚的人生阅历,却被时代潮流裹挟,急于利用文学完成社会改造。如此一来,主客观因素共同造成了问题小说的概念化倾向。其次讨论概念化致使审美单一化,指出概念化的突出特征是人物形象薄弱。反思文学审美经典如何利用肖像、动作、对话、心理、环境等基础手段为人物性格形象服务,如何将理性认识化入逼真动人的形象细节描绘中,自然而然示以读者,而非教化地将文学作为概念的传声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