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型城市是指依托当地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围绕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中国的资源型城市占全国城市总量的近1/3,在整个国家城市群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大量的矿物能源和原材料,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与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资源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而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社会前提,资源的最佳利用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资源型城市大都是因开发矿产资源而兴,因此也就形成了不同于一般城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城市功能的单一性,城市形成的突发性,城市布局的分散性,城市管理的条块分割性。资源型城市具有的资源属性及其特定的城市特征也就决定了城市将面临着矿竭城衰的难题。又由于资源型城市所发展起来的基础不可再生资源具有的有限性,使得任何资源型城市都要经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划分为形成期、扩张期、繁荣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如果到了衰退期,资源型城市都没有改变现有的发展状况,那么就不能在较高的起点上获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再现资源型城市的繁荣景象。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必须保护资源与发展城市功能相结合,即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时指导我们行动的价值观,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持久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共同发展观、能动创新观、代内代际公正观。以科学的价值观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理论支撑,才能指导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摆脱城市发展困境。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城市充分合理的利用自身资源以谋当前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资源消耗过程中以及耗竭后的持续发展,以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资源的合理和高效利用为保障,以兼顾环境的保护为前提,同时力求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在发展中大规模、高强度的资源开采,资源型城市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这说明在过去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以及人们在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上存在误区,使资源型城市目前的发展模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要求。本论文旨在通过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引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深入研究与剖析我国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制约因素,并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为我国资源型城市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首先,有利于使资源型城市走出困境,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同时,如果不能制定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政策,就有可能随着资源的枯竭,城市逐步走向衰退,反之,如果能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市就能继续保持繁荣和发展,并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型城市。本论文的研究将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资源型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与制约因素,探索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与措施,从而达到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的目标。其次,有助于有效地推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在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标准下,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与协调。资源型城市由于其主导产业自身的特点,其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工业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现象严重,将直接影响城市和地区经济整体的协调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综合治理的政策,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意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使其摆脱“资源开发——城市兴盛——资源枯竭——城市衰败”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恶性循环圈,从而使区域经济社会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本论文运用文献查阅、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法,首先通过分析资源型城市具有的资源与城市双重特征、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提出了资源型城市要避免陷入矿竭城衰的局面,必须保护资源与发展城市功能相结合,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对资源型城市更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为下文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做一定的铺垫。其次从理论分析出发,引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引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深入研究与剖析我国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制约因素,为更好更全面的找出对策与建议提供基础。为使理论更加具体化,归纳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最后在问题分析与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建议,从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发展、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科技创新对策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持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