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乡村社区营造策略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19900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建设提高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成为了国家、社会和学界热议的话题。乡村社区营造作为一种乡村建设方式,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在日本和台湾地区的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诸多经典案例更是成为了广大乡村地区争相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多中心治理理论起源于西方社会,最初是为了解决公共事物的治理问题。美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认为公共事物的治理应该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通过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力量的平等参与、竞争协调、互补合作,来有效地克服由于政府或市场的“单中心”治理方式导致的失灵现象。后来,多中心治理理论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被应用于更加广泛的领域,乡村建设就是其中之一。本文梳理了乡村社区营造和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涵,对多中心治理理论在乡村社区营造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乡村社区营造中的多中心和营造原则进行了界定,认为政府部门、村民组织、社会团体、设计师和外部企业是乡村社区营中的五个中心,自主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是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乡村社区营造原则。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五个中心参与乡村社区营造的路径。此外,本文以社区营造中的“人、文、地、产、景”五个维度为框架,结合浙江省衢州市芳村镇的社区营造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在五个维度上对芳村的现状条件进行评估,明确其发展基础和现有短板。其次基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五个维度上对芳村社区提出了具体的营造策略,并对营造工作中多中心的参与路径进行了梳理。
其他文献
近年来,以深度学习算法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理论与实践飞速发展,推动了多个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变革。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已经广泛应用在了各大计算机应用中,在某些分类任务上甚至已
针对长距离、大功率带式输送机的特点设计出了具备完整功能的监控系统。同时利用变频器、PLC、以太网解决了多驱动带式输送机的功率平衡问题。详细描述了系统的功能结构以及
以“当代版画创作”为主题,分析当代版画的创作形式和内容,探索创作实践过程中个人情感是如何贯穿始终的。这也是研究独特艺术语言的形成过程和方法。进而从语言转换、观念演
浙农茂阳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作为浙江省农产品配送行业的龙头企业,产品覆盖省内多个地区,近年来取得了较大成功。随着生鲜电商等竞争对手的陆续出现,加剧了行业竞争,加上受不
[研究背景]小麦赤霉病是粮食生产的重大病害之一,对于小麦产量有很大损害,对小麦病害监测预警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科学化生产十分重要。为及时有效的对小麦赤霉病采取防治措施,需要对其发病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目前,由于生产条件、地理因素、技术水平的限制,主要利用田间抽样调查的方法对赤霉病病情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该方法不仅难以对大面积的发病产区进行有效监测,而且人工成本高,信息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