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梗死是我国成年人致残率最高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率逐渐增高,越来越年轻化,并留下无法恢复的神经功能缺损,血液淤滞、高凝状态、血管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三个经典因素,巴曲酶能直接降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具有平稳降纤,间接溶栓,明显改善循环,保护血管,神经细胞功能的多位点作用。银杏达莫具有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清除自由基等多环节的作用。尽管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因时间窗的限制,实际上只有极少数患者能及时接受溶栓治疗,本研究通过巴曲酶与银杏达莫联合应用治疗脑梗死,观察二者合用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的动态变化。方法: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选择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共156例,男110例,女46例,年龄在39~77岁,平均年龄56.6岁。所有患者均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全面体格检查、生化检验、心电图、脑CT或MRI扫描。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巴曲酶+银杏达莫)52例(男42例,女10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6.5岁;B组(银杏达莫)52例(男36例,女16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6.7岁;C组(巴曲酶)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7.6岁。3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间有均衡性。A组用巴曲酶静脉滴注,共3次,首次10BU静脉滴注,第2、3天用5BU静脉滴注。第1天开始银杏达莫3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B组银杏达莫3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C组巴曲酶静脉滴注,共3次,首次10BU静脉滴注,第2、3天用5BU静脉滴注。3组均辅以常规治疗,在疾病发展的不同时间针对病情采取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防治并发症。在给药前和治疗后第14天抽取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计数、PT、APTT、纤维蛋白原(FIB)、肝功、肾功。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别对给药前、治疗后7天、14天进行评分。结果:巴曲酶与银杏达莫联合应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前、后FIB、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巴曲酶和银杏达莫明显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联合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