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u盆地弧后扩张中心海底热液系统富Fe-Si氧化物的微生物矿化作用

来源 :同济大学(上海)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my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矿化作用是海底热液喷口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本文以Lau盆地弧后扩张中心不同热液场采集的富Fe-Si氧化物为研究对象,从显微尺度下的形貌特征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的角度对其微生物矿化现象进行研究。基于显微尺度下超微结构的形态观察表明,微生物在该区富Fe-Si氧化物的矿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各种生物成因或者与微生物及其活动相关的超微结构分布广泛。特别是长杆状、螺旋状、挠曲的丝缕体和不规则的鞘状富Fe结构,表明嗜中性铁氧化菌是样品中Fe元素的富集的关键要素。基于16S rRNA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则从微生物学的角度证实G ferruginea和M.ferrooxydans嗜中性铁氧化菌的存在,从而为Fe的微生物矿化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在此基础上,我们推测由流体混合和微生物相关超微结构阻隔而导致的“混合-传导”复合型冷却是导致后期大面积硅化的主控因素。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了丝状绿藻和以蓝藻菌为主的天然野藻在清洗过的普通土壤及沙漠土壤中的生长状况。分别在两种类型的土壤中添加10%和30%粘土,1%保水剂,10%和30%生物碳,10%和30%
恩拉霉素是链霉菌Streptomyces fungicidious NO.B5477产生的一种含17个氨基酸的脂肽类抗生素,根据其末端脂肪酸种类的不同,分为恩拉霉素A和恩拉霉素B两种结构式。恩拉霉素对革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