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制度变迁,其核心集中表现为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从而,中国的经济、政治乃至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从时间上尚难以定论的转轨时期。在这个时期,多种经济问题由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体制的打破而竞相暴露出来,许多矛盾带有深深的经济体制转轨的烙印。虽然从理论上讲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在社会经济生活当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自有着不同的运行机制,两种资金之间也确实存在着一个科学合理的分工,在社会总资金中保持合理的比例,在经济调控中各司其职,然而,正是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历史上、体制上的种种原因使得我国现阶段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的运行中存在着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资金运用的不规范导致了两种资金运行的矛盾,摩擦不断。这种矛盾的积累不仅造成了社会资金配置的低效率和不规范的交叉使用——银行资金财政化,更为严重的后果便是:由财政资金的短缺而形成的财政风险成为银行风险的始作俑者,从而导致财政风险的金融化。两种风险的累积和转换必将对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极大的威胁,因此有必要对此做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寻求化解风险的最佳方式和途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国外大量典型案例的归纳、研究,论证了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在表现形式上的高度相关性,原因是,金融风险不仅有其金融根源,还有其财政根源。第二部分:系统论述了财政风险的定义、表现形式,以及通过各个指标较为客观地总结评价了我国的财政风险状况。总的来说,我国财政风险有如下特点:第一,从财政赤字上来看,我国赤字规模并不大,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从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赤字年年攀升,已不是国家改变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主动调控措施。而且,我国存在数量巨大的隐性赤字,如欠发工资、农业亏损挂账等;地方政府进行了大量形象工程、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形成了大量的地方财政赤字。若加上这部分隐性赤字和地方财政赤字,我国的财政赤字状况更加堪忧。第二,从财政支出上来看,我国财政支出存在明显不足,并且在支出结构上存在不合理的分配,行政费用居高不下,文教科农支出捉襟见肘,财政支出效率不高。第三,从财政债务上来看,我国的国债规模并不高,尚有发债的空间;但是从偿债能力上看,由于国债期限结构等原因,有一定的偿付风险。第四,从财政政策上来看,我国财政政策的风险主要体现在运用上的非市场性、对私人投资造成的“挤出效应”,以及与货币政策搭配上的不协调性三方面。正因为财政状况不佳,以及我国体制的特殊原因,财政风险逐渐向金融领域转移。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财政风险向金融系统传导的途径,可以看到,尽管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在微观层面各有不同,但是在宏观层面,有很大的联动性,最终都将影响宏观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本部分讨论了我国财政风险金融化的传递途径,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第一,国有企业的亏损转化为银行界的大量不良资产,引发银行风险。当国家无法继续向国有企业投资,银行贷款就充当了财政投资和财政补贴的角色,国有企业利用银行贷款继续经营以及向国家缴纳税收。这样的贷款迟早变成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第二,财政赤字货币化。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程度不高,中央政府曾向央行大额透支,另外,政策性银行的补贴和拨款很大部分也通过中央银行的再贷款来填补,这些相当于向公众投入了功能强大的基础货币;另外地方政府的赤字债务也向地方金融分支机构转嫁,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的财政化。第三,金融系统的寻租行为。寻租行为虽然是很多行业和部门都存在的现象,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民营经济、银行、政府之间出现的三角关系。一方面企业向银行内部权利者的寻租导致行内官员的腐败,另一方面基层商业银行在很多方面不得不受到政府的影响而发放贷款。这些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一是政府的全面管制和过多的干预,二是银行家的私心,而银行家的私心只有在政府的过多干预下才能得逞。。以上各方面是财政风险金融化的途径,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转轨时期各项制度不完善导致的体制不健全造成的,接下来将分析具体原因。第四部分:分析我国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原因,除了二者本身的相关性外,主要探讨了我国转轨时期各项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新旧两种体制并存。旧体制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废除,新体制的建立完善也需要假以时日。因此社会出现转轨经济的特征。特别是产权制度没有完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改革也正在深化,使得我国的财政金融改革处于复杂的境地。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经济体制的转轨造成资金配置方面的转变,从而导致了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运行产生矛盾,这是财政风险金融化的最主要的原因。第二,国有企业的经营困难是形成财政风险金融化的直接原因。第三,政府行为边界过大、政府官员经济金融素质较低、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过多导致了财政风险向金融传递。第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存在相关性以及不配合性,也是造成财政风险金融化的重要原因。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我国财政金融改革的深化更加困难,对财政风险金融化的防范和化解也需多管齐下才能对症下药。第五部分:最后应该说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办法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加紧建设完善经济体制以及在宏观调控中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本部分是本文的结尾,主要针对第四部分中提出的种种原因进行对症下药,试图从体制改革、产权改革、金融改革、财政税收改革等各方面,对财政风险金融化进行综合治理。主要有:第一,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样就从源头上激励企业的创新盈利能力,使商业银行从财政性任务中解脱出来。第二,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使之成为独立货币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减少政府对其不当的行政干预。第三,深化财政税收改革,使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更加合理化。第四,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使两种宏观调控工具能够各司其职,减少撞车,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产业的的合理调整。第五,提高政府官员的经济金融素质,规范政府行为。在过去国内的研究中,对金融风险的研究比较多,而财政风险研究比较少;金融危机研究比较多,而财政危机研究比较少;在对财政风险的研究中,对财政风险的防范更加注重减少赤字,结构调整等依靠财政本身来化解风险。也有学者就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集中在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危害等方面。可是鲜有文献对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具体途径和原因进行深入和综合分析。而国外对财政风险的研究更多是建立在模型的基础上,用模型来衡量风险的大小。本文在吸取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财政风险金融化的途径和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从而对防范和化解风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另外在研究内容上,本文希望能表达一种观念,那就是我国虽然表现出了一定的财政风险,但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能区分为利弊的风险,因为这些是财政应有的功能,并不能因噎废食,毕竟依我国现在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偏紧的和略有结余的财政政策。在解决的思路上,除了控制赤字、控制支出等传统化解财政风险的方法外,更多地还应从我国现在转轨体制上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上来探讨,而不是就财政论财政,只是从解决赤字和平衡债务上来防范财政风险。总之,本人结合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和财政金融关系,运用研究生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财政风险金融化的途径、原因进行了分析,目的是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但鉴于作者水平有限,文中难免有疏漏和考虑不周之处,恳请各位评审及答辩专家批评指正,本人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学习、深入思考。谢谢各位评审及答辩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