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择校问题在我国义务教育领域普遍存在。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开始备受争议,并且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对择校问题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曾颁布多项政策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治理,但政策期待和政策效果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罅隙。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审视择校行为背后所潜藏的行为逻辑和价值追求,从而找寻到有效治理择校问题的可能钥匙。客观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优先发展教育国家战略的提出,我国义务教育总体上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是由于历史的、政策的原因,公共教育资源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配置仍然呈现极不均衡状态,再加之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增长和供给总体上仍然不能满足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择校就成为一个广泛存在但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和难题。除此之外,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以及文化资本等不同资本作为一种教育外的力量不断介入教育领域,使择校现象愈演愈烈,甚至催生出家长们对有限优质教育资源角逐的博弈大战。伴随择校乱象滋生的诸多社会问题影响了教育发展应有的公平追求,也终将威胁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秩序,故该问题逐步成为社会、媒体和政府决策者不断关注的热点、难点甚至焦点问题。转向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背后,它实质上就是对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和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相对不足的反映。虽然它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难以避免的产物,但如何有效避免择校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我们必须有所作为。深入到非理性择校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择校行为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择校利益相关者基于自身的多种利益通过行动进行表达的过程,不同主体过于追求自我利益的行为导致了主体间的利益失衡。因此,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成了解决目前择校问题必须面对的关键点。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制定合理的义务教育资源分配政策,引导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合范行为;进一步促进民办学校发展,给家长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空间和机会,都可能成为缓解我国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现实紧张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