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常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持续的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伴大汗淋漓等不适,而有部分心肌梗死缺乏明确的心肌梗死客观体征、临床症状不典型或者根本没有症状,但在行相关医学检查时发现心肌坏死的证据,我们称之为无症状心肌梗死(sil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SMI)。当SMI发生时,由于患者没有明显不适,常常不能得到及时诊治,易出现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本文通过研究SMI的临床特征及独立预测因子和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SMI的认识并引起临床医生对SMI的重视,对于有相关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早期筛查,早期预防,早期干预,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对象与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常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m,UCG)、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任意两项诊断为心肌梗死并经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ngraphy,CAG)或心肌酶学证实的老年患者240例,根据有无典型心前区不适或胸痛症状分为无症状心肌梗死组(SMI,n=60),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60-82岁,平均67±5.40岁和有症状心肌梗死组(TMI,n=180),其中男110例,女70例,年龄60-80岁,平均66±4.60岁,均仔细评估患者病史并完善研究所需要的各种临床资料,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研究SMI的临床特征及独立预测因子,同时通过电话随访或查询入院记录比较两组患者两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临床资料的比较:两组性别、文化水平、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入院时心率、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PG)、高敏肌钙蛋白T(high sensitivity troponin T,TNT)、N端利钠肽前体(N 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梗死面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资料未见明显不同。2 SMI危险因素分析:以SMI发生与否为因变量,以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和冠心病家族史是SMI的独立预测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两年内MACE发生率比较:SMI组MACE发生率高于T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TMI组相比,SMI患者多见于女性,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合并冠心病家族史及糖尿病者较多、入院时心率相对较慢、FPG相对较高、TNT及NT-pro BNP水平相对较低、梗死面积较小、PCI治疗相对较少。(2)糖尿病和冠心病家族史是SMI的独立预测因子。(3)SMI比TMI患者更易发生M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