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丧葬习俗是我国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丧礼、葬礼以及祭礼三部分组成,其具体程序繁杂多样,从初终到下葬以及下葬后的祭祀总共涉及近几十个步骤,在乡间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功能。首先是它的融合功能,是疏通死者与亲人、生者与亲朋关系的活化剂;其次,在传统村落中丧葬礼俗本身就是一个话语所;最后,丧葬习俗又是一个人员互动的展演所。杜威认为“一切反省的探究都是从一个有问题的情境出发的,而这种情境不能用它自身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只有把这个情境本身所没有的材料引入这个情境之后,这个发生问题的情境才能转化而成为一个解决了问题的情境。”①费孝通先生也曾说过:“为了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人员有必要把自己的调查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内进行。这是处于实际的考虑。调查者必须容易接近被调查者,以便能够亲自进行密切的观察。”②因此,本文以山西省原平市南白乡和围村为情境,探索和围村丧礼仪式中的人际关系互动的形态以及变迁原因,以挖掘转型期村落居民的存在观,希望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本文绪论部分主要是对选题的意义目的、研究现状、所用理论、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说明。第一章介绍了和围村的时空坐落、自然环境、村民的生计方式、村里的人文景观以及丧礼仪式的繁杂程序的基本概况。第二章是以一位丧礼总管关于一场丧礼中人员安排的回忆为始点,对丧礼仪式中的人际关系进行了定位,并对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进行了挖掘。第三章介绍了转型期丧礼仪式当中的人员角色变迁以及人际关系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变迁。第四章为本文的重点。死亡是个体必经的一个过程,仪式随着人员的互动展开。因此仪式中人际结构的变动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化,还会涉及到在特定时代背景中个体生死观以及存在观的变动。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不论是外出务工员还是村中的留守人员,他们在参与仪式时的心理和心态正好可以对他们的生存现状进行一个侧面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