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72例泥沙样结石致非梗阻型胆源性胰腺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的患者,对比急诊手术组,延期手术组,择期手术组的治疗效果,探讨泥沙样结石致非梗阻型胆源性胰腺炎行LC的较安全的手术时机。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2012年12月至2018年12月7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诊断为非梗阻型胆源性胰腺炎,诊断标准:(1)既往有胆石症或胆绞痛病史,(2)入院时查体体征具有胰腺炎腹膜炎体征,(3)血生化检查血、尿淀粉酶、脂肪酶升高,(4)CT明确胰腺周围渗出并彩超提示胆囊内泥沙样结石且胆总管未见扩张者,(5)经MRCP证实胆总管内未见明显崁顿结石,(6)不伴有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本研究对象72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37例,患者年龄分布范围在22-81岁之间,患者入院后分别先给予抗炎、抑酸抑酶、胃肠减压、清胰汤、胆囊穿刺等非手术疗后,根据选择手术时机不同分为急诊组(发病经非手术治疗3d内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延期组(发病经非手术治疗3-14d内一期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择期组(首次非手术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出院后14-30d内二期住院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分析以上三组研究对象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腹腔是否黏连、中转开腹率、腹腔引流天数、术前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总天数、住院总费用等观察指标,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选择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72例患者中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有68例,中转开腹有4例。采用F检验方法比较三组观察指标,发现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腹腔是否黏连、中转开腹率、腹腔引流天数、术前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总天数、住院总费用方面,三组整体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上三组整体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延期组、择期组与急诊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延期组和择期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急诊组在术中出血量最多,手术用时最长;在术后引流量上,三组整体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延期组、择期组与急诊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延期组和择期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急诊组术后引流量最多;在住院总天数和住院总费用上,三组组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急诊组花费最少,住院天数最短;择期组花费最多,住院天数最长;在术中腹腔黏连发生率上三组整体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急诊组发生率最高,延期组最低;在中转开腹率上三组整体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急诊组发生率最高,延期组最低;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三组整体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急诊组发生率最高,延期组最低;在术前复发率上三组整体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择期组发生率最高,急诊组最低。结论:泥沙样结石致非梗阻型胰腺炎行LC治疗较为安全可行的手术时机为发病经非手术治疗3-14d内一期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