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的话语标记语研究—以情景剧《六人行》为例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che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markers)在日常语言使用中几乎无处不在,这引起了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由于话语标记语本身种类的复杂以及定义的不统一,对于话语标记语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性。话语标记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交际手段。能否得体的使用和恰当的理解它也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语用能力。所以,本文将从语用学角度来分析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情况。
  维索尔伦(Verschueren,1999)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言语交际并提出语言顺应理论。他指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话语标记语的使用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语言顺应的过程,因此话语标记语也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本文以维索尔伦(Verschueren,1999)的顺应理论为框架,定性地分析情景剧《六人行》中的会话语料,进而研究口语交际中使用话语标记语顺应性特征以及话语标记语的功能,以期对话语标记语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贡献。
  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是元语用意识的一种语言表现。话语标记语的使用不能和语境隔离开来,因为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是通过特定的语境来实现的。结合情景剧语料,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话语标记语在语境中的顺应:1、对心理世界的顺应,2、对社交世界的顺应,3、对物质世界的顺应;其次,通过对话语标记语使用的顺应性分析进一步得出它的各种功能。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话语标记语在顺应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在特定的情形下实现有效交际的一种重要策略。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美国从建国时开始,就一直存在着语言的多样性。并且这已成为近数十年来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随着惟英语与双语教育的不断争议,语言政策便成为政治辩论的热门话题,并集中地体现在美国二十世纪的摇摆政策。  美国语言政策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变化。20世纪60年代,随着1968年双语教育法的颁布,双语教育代替了曾在20世纪初受到支持的惟英语。更令人吃惊的是,美国惟英语运动又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一般而言,
学位
期刊
在过去五十多年,美国黑人英语不仅对美国社会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无论政治、经济或文化领域,美国黑人都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因此,对美国黑人英语研究的拓展是很有必要的。  其中,导致语言产生变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民族差异。具有不同民族背景的人,在讲英语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受到本族语言特点的影响。无论是在英国或美国,尤其在美国,不同民族的混合与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