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出发,以《小熊维尼阿噗》的两个中译本为例分析译者如何再现原文“童趣”。Milne创作的《小熊维尼阿噗》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维尼熊阿噗和他的好朋友们发生在百亩森林里的一系列有趣又有爱的小故事。作品风靡一时,语言简练幽默,有大量的修辞手法及感叹词等。如何顺应原文语言风格成为译者最大的挑战。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语言的商讨性、变异性及顺应性使语言使用者的选择和顺应成为可能。翻译作为两种文化交流的媒介,同样离不开选择和顺应。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时尤其要注意儿童语言特征,顺应原文风格的同时重现源语童趣。本文以顺应论为框架,着重从语言结构顺应、语境关联成分顺应、动态顺应、意识突显性四个方面分析不同译者在翻译《小熊维尼阿噗》过程中的选择顺应倾向。在语境关联成分顺应方面,从社会规范,文化和指示方面对比译者的选择倾向性差异;在语言结构顺应方面,借助了语料库手段,用量化手法从语音、词汇和句子层面上对比两译者语言顺应差异;在动态顺应方面,则从不同译者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心理方面对比不同译者的选择与顺应。在意识突显性方面,从译者意识参与度对比研究造成译作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语言结构方面,卢译本注重顺应原文语言结构,而李译本为迎合目标语读者,更倾向于童趣的再现;在上下文语境方面,卢晓顺应原文语言语境,大量使用连词,虽然不符合中文习惯,但是能清晰的反应事件发展前后顺序,有利于儿童理解文章;李译本为顺应目标语读者的交际语境对着原文稍作调整,四字成语、谚语等的使用符合中国儿童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出原文的英式童趣;在动态顺应方面,卢译本考虑到当下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儿童视野拓宽,因此使用异化手法保留原文韵味。相比而言李译本的作品因没有顺应当下儿童语言发展趋势而略显古板;在意识突显性方面,译者的意识突显程度影响择词和顺应,李译本为顺应目标语读者的审美,保持童心,发现童趣,将英式童趣转换为中式童趣,对原文修改较多,意识突显性强;而卢晓更加忠实原文语言结构,意识参与度低。通过对比两译本发现译者要顺应目标语儿童读者的语言特点,适当脱离原文语言结构,注重对原文童趣的顺应,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注重“神似”而非“形似”,多使用拟声词、叠词、重复和韵脚等符合儿童音乐欣赏的词,尽量避免使用长句,创造儿童“乐”于接受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