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用学家Sperber和wilson创立了关联理论,不仅在语用学界反响强烈,对翻译研究也同样具有积极意义。他们的学生Gutt运用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专门研究,进一步发展了关联理论,阐述了它对翻译研究的意义。但是,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缺乏翻译实例的佐证。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关联理论最基本观点的阐述及对翻译实例的分析来阐示翻译到底是一种什么活动,以及翻译所应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章简单阐述了文中将要用到的有关关联理论的一些最基本内容,包括交际的推理本质、最佳关联和语境三个方面。第二章运用上述观点对翻译概念本身进行了解释,认为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较为复杂的交际过程,因此具有交际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即明示—推理的过程本质;翻译涉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相互明示与推理;同时翻译又是对语言的一种解释性应用,因此极有可能出现误差,不可能实现原文和译文在各个方面的完全的等同。但是,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应该尽可能地取得近似的语用等值。本文第三章将运用实际的翻译实例说明如何在英汉翻译中实现语用等值。为此,作者首先介绍了英汉语的语用差异和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然后用实例具体阐述了如何实现语用语言等值和社交语用等值,其中心内容也就是翻译如何成功地传达原文作者的用意。原文作者的用意可能是一种明示的用意,也可能是暗含的用意。为此,本文以文学作品翻译的实例介绍了为满足译文读者实现同样的审美要求,译文应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隐含用意。同时又以委婉语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的翻译为例,说明即使是高度要求保留语用隐含的原文,在无法保留隐含,或者保留隐含会造成译文读者不能理解其原本用意的情况下,可以将原文的隐含变成一种明示。也就是说,一切应以译文读者的认知为前提,以保证译文读者能够推理出同原文一致的用意为目标。 在实例说明之后,本文在第四章归纳了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示,并对几种文体的译文进行了分析,包括古汉语篇章、科技为主题的篇章及文学篇章,旨在具体说明各种文体研究中如何实现语用等值。最后,作者在第五章得出结论,认为翻译从根本上讲应以实现语言的交际目的为目标,关联理论对指导翻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该理论在翻译层面尚不完善,亟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