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受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严重制约,草地资源是当地人民赖以生存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显著的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影响高原植被的生长,因此研究高原植被变化过程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1981-201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草地植被变化动态和草地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1981-2010年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每10年增加0.7℃,而降水量每10年增加12.4mm。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年内分配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高原年平均气温仅为-0.92℃,空间差异明显,总体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年平均降水量为404mm,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高原气候整体上呈增暖趋势,降雨量微弱增加,但区域差异性明显,高海拔地区的增温幅度大于低海拔地区,降水偏少的地区降水量增加显著。2)1981-2010年青藏高原草地生长季最大NDVI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存在明显的经向地带性,由西向东呈阶梯式上升趋势。山地草甸、热性草丛和沼泽生长季最大NDVI多年平均值较高,植被状况较好。青藏高原草地植被恶化区域面积略大于恢复面积,大部分草地30年间基本保持稳定不变。沼泽草地发生变化的区域面积最大,且以恶化趋势为主。生长季不同时期草地植被NDVI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和面积比例均存在差异。3)青藏高原草地生物量和盖度总体上有略微下降的趋势。不同草地类型之间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温性草甸草原、高寒草甸草原、暖性草丛生物量和盖度有增加趋势,山地草甸、暖性灌草丛生物量和盖度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其他草地类型无明显年际变化趋势。青藏高原草地生物量和盖度从5月份开始逐渐增加,到7、8月达到峰值。整个生长季中,沼泽草地生物量变化幅度最大。4)自1986年以来,青藏高原部分地区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且以轻度和中度退化为主。退化草地面积比例由1986-1990年的44.43%增加到2001-2010年的49.05%。近25年以来退化草地面积增加不多,但是重度退化草地的比例明显增加,说明近年来青藏高原地区草地退化程度日趋严重。虽然青藏高原草地总体上退化程度在不断加剧,但是从空间分布上来讲,局部地区的草地也有恢复趋势。5)在不同的季节,青藏高原草地植被对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响应特征。冬季和春季NDVI与单月和多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高于夏季和秋季;夏季和秋季NDVI与单月和多月降水量的相关性普遍高于冬季和秋季。四季NDVI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周期较气温长。高原西部地区春季NDVI受气温和降水的共同调控,而夏季NDVI主要受降水的调控,东部地区春季和夏季NDVI主要受气温调控;在高原东北部地区,降水对秋季NDVI的影响强于气温,其余地区气温的影响强于降水;高原北部和西南边缘地区,气温和降水对冬季NDVI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其他大部分地区主要受控于气温。四季NDVI对气温和降水变化响应的滞后期空间分布规律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