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齐梁诗歌用典的渊源与影响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oubin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典是指在诗文创作中使用经文人加工创造的、具有历史文化含义的古人、古事、古语,以使文学作品含蓄凝练、意蕴深婉的一种修辞方式与艺术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方法中常用的一种。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文学史上用典现象的第一次辉煌,可以说是用典理论的定型阶段。在文学自觉的时代,作家们真正开创了符合诗歌特点的用典方法,呈现出继往开来的新风貌。齐梁诗歌作为南朝诗歌的代表,用典艺术与对偶、声律同为当时繁缛诗风的表现特点。本文以齐梁诗歌用典为切入点,以期通过梳理这一时期诗歌中的用典现象与用典特点,分析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更好把握齐梁文人用典在文学史上的关键地位。  第一章从用典意识发展起源的角度出发,分析用典意识与现象在齐梁以前文学史上的起源与变迁,论述用典在先秦以迄齐梁各个时代的现象与特点。先秦时期的崇史尚古意识是用典意识的最早起源。两汉时期,文人用典受“赋诗言志”诗学传统影响,经学色彩浓厚,主要体现为“依经立义”与“修辞宗经”。自魏晋起,文学观念的自觉与用典在文学史上联袂出现。正始之后,玄学盛起,文人多用老庄之典。刘宋时期,文人用典已不同于秦汉时期的摘录原文或稍作改变,而是通过截取关键性词语或改变典故原结构的方式来运用典故。齐梁时期,文人自觉追求文学形式之美,用典与声律、对偶等成为文人创作必不可少的语用手段,用典现象蔚为大观。与之相协,用典方式也由质朴向精巧过度,文人用典又不滞于典,多能运化无迹,不使人觉,为唐五代的文人用典提供了范式。  第二章从横向分析齐梁时期取典范畴、用典现象与用典特点。齐梁时期隶事风气盛行,加之审美意识与审美观念转变,齐梁文人用典极为繁复。齐梁文人大量从经、史、子、集甚至杂著、传说及类书中采典,涌现出王俭、沈约、任防、谢朓等诸多精于用典的诗文大家。诗歌结构用典的有意追求、相同典故单元形成的典故群、“易见事”与清新明丽的用典实践是齐梁时期新的用典现象,对典故的反用与压缩使用、典故使用中助词的运用与声律的相协是齐梁时期用典技巧的进步之处。  第三章分析齐梁文人的用典理论交锋,并对中国古代诗论中的用典理论进行纵向梳理,试图探讨用典理论在不同时期的沿革变化。齐梁时期是用典理论的定型阶段,刘勰、钟嵘、沈约、萧纲、萧子显、裴子野、颜之推等人围绕用典问题作了不同论述。唐代“诗格”与“水中著盐”论进一步推动了用典理论的发展。宋代以后,用典理论多从用典方法着手,江西诗派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用典理论的新发展,宋代文人诗话的繁多亦导致了用典理论的繁荣。自元代起,出现了从“诗法”角度探讨用典的新方向,清代“学人之诗”是古代文学用典理论的集大成。  第四章探寻用典审美效果与驱动机制,总结用典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启示。用典在文学创作中之所以经久不衰,内在驱动在于典故富于浓缩性与复义性,典故单元形成的符号体系贯穿古今,具有含蓄蕴藉、感染人心的审美效果。外在驱动则在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引书以助文”不仅适用于古代诗文创作,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学位
清代小说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小说中有关植物描写的段落比较散乱。在此仅以清代具有植物描写特色的小说《红楼梦》、《聊斋志异》、《镜花缘》进行分析。这三部作品,一部代表了世
对鲁迅和周作人两人之间做比较研究,虽然如今已渐渐被视作一门显学,但大部分学者往往是从兄弟俩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艺术风格、审美情趣等异同点角度出发,对其文本做对比和
《诗经》自孔子始便被看做是一部“名物百科全书”,历代学者都将名物之训诂作为解读《诗经》、理解诗旨的关键。有清一代,朴学大兴,清儒重考据名物而轻义理,重汉学、识文字、通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