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利.波特》是英国女作家罗琳女士所作的一系列共七本魔幻小说,虚构的角色但其语言包含了丰富的幽默表达。幽默研究属于复杂的认知语用现象,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佛洛依德、奥图多等世界著名学者都曾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这些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分析和认知的角度做了许多研究并发展出许多颇具影响力的理论分支,如:优越论、乖讹论、宽慰论等。迄今,关于《哈利.波特》国内和国外的学者做了许多研究,然而他们极少涉猎小说中的幽默言语特别是从认知和语用的角度。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旨在由乖讹消解理论和关联理论所构成的框架下对《哈利.波特》中的幽默言语进行阐释。根据乖讹消解理论,乖讹是幽默产生的先决条件。理解幽默涉及三个步骤即:“设置-乖讹-消解”,被称为SIR模型。但对一些学者而言乖讹和消解两个过程是同时发生且相互融合的。本文以《哈利.波特》中的幽默会话片段为例,从认知乖讹,语义乖讹,逻辑乖讹和心理乖讹的角度详细阐释幽默的形成机制。小说中幽默的消解过程是框架转移和概念整合的过程。在幽默分析过程中,阐释者使输入言语形成一个框架,但是言语本身和阐释者心理期待相反因而会形成认知、心理、语义和逻辑的乖讹,这时阐释者就把旧的框架转换成新的,因此使之前形成的乖讹得以消解。另外幽默的消解过程也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涉及整合不同心理空间中形成的概念。根据关联理论的观点,《哈利.波特》中的幽默对话也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说话者明示他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听话者通过在不同的认知环境中整合编码的语言信息和语境假设推理出说话者幽默言语建构的交际意图。小说作者为了达到幽默制笑的交际目的,给听话者提供了一系列的言语明示以建构认知,心理,语义和逻辑的乖讹,而读者通过消解这些乖讹来达到语境效果和幽默效果。小说中的对话者追求的是最佳关联而并非最大关联。结论指出,幽默制笑的机制是值得广泛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的理解《哈利.波特》小说中的幽默,拓展这一系列小说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