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弹性作为个体自我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发展状况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以及认知、动机、情感和社会行为均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心理弹性理论认为,如果家庭成员、社区和学校对青少年照顾得很好,有适当的期望,提供需要的支持,并且承认一个人在组织中的价值,个体将保持对未来的一种信念,并且基本上能应对任何不利环境。因此,探讨家庭因素在心理弹性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改善家庭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谐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初中生这一发展时期的依恋风格、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弹性的特点,以及依恋风格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弹性的影响作用。以609名初中学生为被试,采用依恋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心理弹性量表进行测量。采用 SPSS13.0和AMOS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表明: (1)初中生的心理弹性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在自知力、问题解决、学业胜任、人际良好、自我效能以及总分维度上,初一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二学生,在情绪积极性维度上初一学生显著高于初三学生。在社交能力、求助、社会支持、及总分维度上女生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 (2)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初中生各年级在父亲、母亲过干涉过保护、父亲、母亲拒绝否认以及母亲惩罚严厉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初三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一学生,男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 (3)不同依恋类型的初中生心理弹性各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在自知力、社交能力、自我效能、问题解决、求助、社会支持、学业胜任、情绪积极、人际良好和心理弹性总分维度上,安全型初中生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其它三种类型。 (4)初中生依恋风格的亲和性、焦虑性与心理弹性各维度显著相关,父亲、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心理弹性的各维度显著正相关,而父亲、母亲惩罚严厉与心理弹性的自知力、社交能力、自我效能、学业胜任、情绪积极、人际良好均显著负相关;父亲、母亲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与心理弹性的社交能力、自我效能、学业胜任、人际良好、情绪积极性负相关;父亲拒绝否认与心理弹性的各维度均显著负相关。 (5)依恋风格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弹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显示,依恋风格和父母教养方式均直接影响心理弹性,并且父母教养方式通过依恋风格间接影响心理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