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古籍中蕴含着大量防病治病的理论与经验,是中医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原创知识的宝库。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中医古籍的保护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华医藏》编纂作为一项针对中医古籍开展的保护传承与整理利用工作,也被纳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其主要工作是从存世的中医古籍中遴选出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书籍2000余部并将其影印,每一部古籍分别进行提要的撰写,全书分为四编(包括少数民族医药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医药典籍的调研和原书影印出版工程。中医古籍汗牛充栋,且流传年代久,版本繁杂,为使《中华医藏》入选书籍在书种及版本方面都达到最佳,因此古籍版本的调研与选择成为《中华医藏》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中华医藏》养生类古籍为研究对象,针对《中华医藏》养生类古籍初选目录中的文献展开书目与版本方面的调研,遴选出每种古籍中版本最佳者,为《中华医藏》养生类文献影印底本的选择提供支撑,从而使精品养生文献得到再生性保护并得以流传,也为挖掘养生保健方法和技术提供文献支持。1 研究目的通过对《中华医藏》养生类古籍展开书目调研,根据书目调研结果对每种古籍进行版本鉴定和遴选,梳理其版本源流和传承体系,并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的版本著录进行修订与完善,以期为《中华医藏》养生类古籍的影印提供底本信息参考。2研究方法与内容(1)《中华医藏》养生类古籍书目分析及代表性养生类古籍的选取依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工具书对所著录的《中华医藏》养生类所收每种古籍的各个版本从成书年、版本的年代与类型的情况、所属二级类目的分布情况、馆藏分布的信息、流传版本较多者、孤本情况以及收载于丛书与《道藏》中古籍的情况予以统计,分析并厘清各古籍版本之间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进而为有序展开实地调研提供参考依据,确保调研的准确性。在结合古籍的内容及版本的概况下,对现存版本较多、多被丛书收录、历史上较有影响力的古籍进行了现代文献的考察,发现如下几个问题:①存在同书异名,需对书种进行考订。②古籍最早版本或藏于丛书,需展开每种古籍初刻本或早期印本的调研。③古籍卷数缺佚,影响全书阅读。考虑《中华医藏》初选目录中74种养生类古籍版本具有数量众多、馆藏地分布广泛等问题,从书种考订、版本考证、书版补佚三个方面结合古籍内容的丰富程度,筛选出10种代表性养生类古籍对其版本展开调研与甄选,分别为《万寿仙书》《万育仙书》《寿亲养老新书》《养老奉亲书》《安老怀幼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四要》《厚生训纂》《养生类纂》《遵生八笺》。(2)《中华医藏》代表性养生类古籍版本调研针对书目调研结果,总结出10部代表性养生类古籍现存所有版本(包括其所在丛书的版本)及馆藏地,并展开实地调研。在每一馆藏地运用其馆内查询系统,对每种古籍的版本信息及其所在的丛书再次进行检索,将书目调查的版本信息结果与馆藏版本信息进行核对,确保每种版本不被遗漏。通过实地调研反映出养生类古籍的版本存世情况,对每种古籍进行版本核实和书品的详查以及书种的考订,查阅每部古籍原书载录的内容(如序跋、牌记、目录、正文、附录等)和书籍刻印的情况(如版式、行款、字体、刻工、刷印、装帧等)等,对每种古籍现存所有版本进行书目信息的登记(附《书目信息调查表》),对重要内容通过抄写、复印或拍摄照片等方式记录保存。其次,运用目录学、文献学等方法分析每种古籍各种传本的源流系统、版本异同等情况,筛选每种代表性古籍中书品状况最完好、版本最早者为古籍影印提供底本选择的参考。并在实地调研过程中,针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信息的不完善不准确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3 研究结果(1)入选《中华医藏》初选目录中医养生之属74种古籍,成书年最多的朝代依次为:明代30种,清代22种,元代9种,唐代7种,宋代5种,南北朝1种;版本年代分布为:元代2种;明代44种;清代27种;版本年代不详待考1种;版本类型为:稿本2种,抄本2种,刻本70种;分布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养生之属一级类目下的养生通论二级类目中的有61种,导引气功二级类目中的有13种;所有版本的收藏单位共有国家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100家图书单位;馆藏版本数最多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版本数多达72种,其次为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馆藏版本数量均在30种以上,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苏州大学医学院图书馆、首都图书馆馆藏版本数量均在10种以上,馆藏数量在5种以上的共38家图书馆;流传版本较多的书目有《寿亲养老新书》《遵生八笺》《易筋经》《卫生要术》《寿世青编》《中外卫生要旨》《性命圭旨》《泰定养生主论》《老老恒言》《万育仙书》《养生类纂》《三元延寿参赞书》《修真秘要》《医先》《万寿仙书》《天隐子》《养老奉亲书》《养生月览》等。其中以《寿亲养老新书》流传版本最多,为22个版本。流传版本在10种以上的书目为《遵生八笺》《易筋经》《卫生要术》《寿世青编》《中外卫生要旨》《性命圭旨》;而孤本有16种,分别为《唐孙思邈卫生歌》《孙真人养生铭》《存神鍊气铭》《养生辨疑诀》等;多被收载于如《道藏》《道藏精华录》《道藏举要》《说郛》等丛书内。(2)运用目录学、版本学等多种方法对10种代表性养生类医籍展开版本考察与源流梳理。①《万寿仙书》中的全部内容皆来自于《万育仙书》,其书并无原创,以往误将此书认作与《万育仙书》为同一种书而合并著录,建议于初选目录中剔除。②《安老怀幼书》中的上卷内容为《养老奉亲书》,下卷内容为小儿证治而非养生内容,故建议从初选目录中剔除;而《寿亲养老新书》虽亦于《养老奉亲书》基础上增补刊刻发行,但因其内容丰富,校勘精善而流传甚广,且明万历四年丙子(1576)西夏揆文书院重刻本为保存最为完好的较早版本,存在有一定的艺术性,故建议在初选目录中保留《寿亲养老新书》。③《总目》著录《三元参赞延寿书》第一个版本为元刻本,通过考察发现此元刻本并不存在。④《养生四要》最早刊本并未以单行本面世,而是以《万氏全书》中的子书面世,已知的最早刻本为清顺治十一年至十六年万达刻本,但已佚,《养生四要》清康熙51年壬辰(1712)汉阳张坦议视履堂刻万密斋书本是以清顺治十一年至十六年万达刻本为底本,由汉阳鹤湄张伯琮校定,其子张坦议在康熙壬辰年嘉平月于视履堂将此书重刊。历经约70年至清乾隆四十三年,其孙张任大与张任佐见坊间多有翻刻,字迹舛错朦糊,遂将家藏视履堂原板重新刊刻发行。《总目》著录的清雍正二年甲辰胡略刻本、清乾隆六年辛酉(1741)敷文堂刻本、清康熙二年癸卯刻本与明敷文堂刻本推测均为同一版本:清雍正二年甲辰(1724)金溪胡略清畏堂刻万密斋医学全书本。清乾隆四十三年忠信堂刻本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汉阳张坦议视履堂刻万密斋书本与清雍正二年甲辰(1724)金溪胡略两种版本进行刊刻的,袖珍精美。⑤《厚生训纂》一书由于原收藏单位登记不明,故《总目》中将明万历三十九年甲辰(1604)携李孙成名刻本与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涵虚阁刻本作两个独立版本著录,实为同一版本。⑥分别藏于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巴彦淖尔市图书馆的《养生类纂》的明成化十年(1474)钱塘谢颎刻本残本经对比为同一本,予以合并。⑦《遵生八笺》版本有《雅尚斋遵生八笺》与《弦雪居重订遵生八笺》两种体系。以《雅尚斋遵生八笺》刊刻较早,但流传不广,后世版本多以《弦雪居重订遵生八笺》为主,流传范围广泛。4结论《中华医藏》养生类初选目录收书74种,本文通过对初选目录中养生类古籍进行书目调研及10种代表性古籍版本调查,现得出如下结论:(1)《中华医藏》养生类初选目录中的74种古籍,成书于明清时期的古籍居多,且版本年代也多集中于此时,版本类型多以刻本为主。版本馆藏地涉及到100家图书单位。现存版本数量在5种以上的《寿亲养老新书》《三元延寿参赞书》《养生类纂》等均被2部或2部以上丛书收录,流传广泛。孤本共有16种,分别为《唐孙思邈卫生歌》《孙真人养生铭》《存神錬气铭》《养生辨疑诀》等。(2)根据书目调研情况选取代表性养生类古籍,分别为《厚生训纂》《万育仙书》《万寿仙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四要》《养生类纂》《养老奉亲书》《寿亲养老新书》《安老怀幼书》《遵生八笺》10部养生古籍,并对其现存各版本展开比较,选择了每种古籍现存最早质量最佳者为推荐影印的版本,即《养老奉亲书》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虎林胡氏文会堂刻格致丛书本、《寿亲养老新书》明万历四年丙子(1576)西夏揆文书院重刻本、《万育仙书》明陆嘉谷天爵堂刻本、《三元参赞延寿书》明道藏本、《养生四要》当以清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汉阳张坦议视履堂刻万密斋书本、《厚生训纂》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金陵盛文高涵虚阁校刻保合编二种本、《养生类纂》明成化十年(1474)钱塘谢颎刻本、《遵生八笺》明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雅尚斋刻本。建议剔除《万寿仙书》《安老怀幼书》两部不适于收入《中华医藏》初选目录的养生古籍。(3)《中华医藏》初选目录中养生类收书基本涵盖了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养生类古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全貌。其作为一项系统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基础性学术建设工程,版本研究与甄选则是保证其编纂质量的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