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温处理对含残余元素锡低合金结构钢33MnCrB5-2相变、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huo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低合金结构钢中存在的残余元素锡会降低或损害钢的性能,本文主要研究了残余元素锡对低合金结构钢33MnCrB5-2性能的危害以及探索通过亚温热处理工艺对其改善的可行性。首先,系统研究了不同锡含量(1#钢-未添加、2#钢-0.03wt%、3#钢-0.06wt%、4#钢-0.09wt%)对 33MnCrB5-2 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过程、热塑性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其次,为了解决含残余元素锡钢的强韧性不匹配问题,引入了亚温热处理工艺,研究该工艺对含锡实验钢相变、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以及减轻锡危害的机理。通过热膨胀仪对含锡33MnCrB5-2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规律以及临界点温度进行研究发现:33MnCrB5-2钢的过冷奥氏体在0.2~50℃·s-1冷速范围发生的相变有铁素体(F)转变、珠光体(P)转变、贝氏体(B)转变以及马氏体(M)转变。当冷速为0.2和0.5 ℃·s-1时,组织为F和P,随着冷速提高,F含量逐渐减小;当冷速为1℃·s-1时,会发生B转变,得到B、P和F的混合组织;当冷速为2℃·s-1,M开始出现;当冷速超过10℃·s-1,贝氏体消失,转变产物全部为马氏体。与1#基础实验钢相比,锡含量为0.06wt%和0.09wt%的实验钢,其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都有所升高,而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分别降低了 8℃和21℃。当锡含量不超过0.06wt%时,其对实验钢临界点Ac3的影响不大,而当锡含量为0.09wt%时,Ac3点温度较1#基础实验钢增加了 11℃。此外,0.09wt%锡对实验钢的奥氏体晶粒尺寸无明显影响。通过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对含锡实验钢进行高温拉伸,实验结果表明:当拉伸温度在700~900℃时,随着锡含量的增加,实验钢的极限应力有所增加,而热塑性则明显降低。这是由于锡的非平衡偏聚,使晶界能降低和晶粒间结合力弱化,促进晶界滑动,加速晶界微孔的形成和长大,从而使热塑性恶化。当拉伸温度达到950℃时,由于动态再结晶的发生,实验钢的热塑性均显著升高,从而锡对实验钢热塑性的恶化程度减弱。对实验钢进行常规热处理(淬火+回火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不添加锡的1#基础实验钢可以获得良好的强韧性匹配,其抗拉强度为1275 MPa,断后伸长率为13.8%,夏比冲击功(V型缺口)为76 J。由于锡原子的固溶强化作用,0.03、0.06和0.09wt%的锡使实验钢的抗拉强度分别增加了 6、9和39 MPa;由于锡原子的晶界偏聚,0.03、0.06和0.09wt%的锡使实验钢的冲击功分别降低了 24、30和46%。另外,在锡含量为0.09wt%的实验钢中,裂纹沿着晶界扩展深入试样内部。对实验钢进行亚温处理可以获得F-M组织。以正火态进行亚温处理(IQ-T)的实验钢,冲击功值均在30 J左右,断口属于以解理为特征的脆性断裂;以淬火态进行亚温处理(Q-IQ-T)的实验钢,冲击功值均达80 J以上,断口属于以韧窝为特征的韧性断裂。观察组织发现,经IQ-T处理的实验钢中铁素体呈不规则的块状,而经Q-IQ-T处理的实验钢中铁素体呈条状。块状铁素体会加速裂纹扩展,而条状铁素体的组织特征有利于阻碍裂纹的扩展。此外,Q-IQ-T试样中的大角度晶界比例高于IQ-T试样,这些都有益于Q-IQ-T工艺提高实验钢的韧性。所以,亚温淬火前的预处理以淬火态为佳。将预处理为淬火态的实验钢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亚温淬火处理,结果发现,随着亚温淬火温度提高,F含量逐渐下降。以4#实验钢为例,当亚温淬火温度为760、770和780℃时,铁素体含量分别为55.3、32.7和3.6%。铁素体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验钢的强度和韧性。由于实验钢经760℃亚温处理获得的强度较低,经780℃亚温处理获得的韧性又较低,所以最佳的亚温淬火温度为770℃。经770℃亚温处理后,0.03、0.06和0.09wt%的锡分别使实验钢的冲击功降低了 19、17和21%。可见,亚温热处理工艺可较大缓解残余元素锡对实验钢冲击韧性的恶化作用。此外,与常规热处理后的实验钢相比,亚温热处理使不同锡含量的1-4#实验钢冲击韧性分别提高了 26、34、51和85%。这主要是由于亚温热处理获得的组织中含有一定量的铁素体,可以提供一定的韧性,同时铁素体的存在还可以改变锡元素的分布,加之亚温热处理后的晶粒细小,晶界增多,这都有利于减轻锡在晶界偏聚的程度,从而缓解锡对实验钢韧性的恶化,使含锡实验钢获得良好的强韧性匹配。实验钢以淬火态获得的板条马氏体为初始组织进入两相区,原奥氏体晶界和马氏体结构中的界面均可以为奥氏体(γ)的形核提供许多有效位点。当在730℃等温60 min时,可观察到球状γ在原奥氏体晶界上优先形成,随着等温时间增加至180 min或等温温度升高至740℃,还可以观察到针状γ分布在马氏体板条束界及板条界;而在760℃的等温过程中,只观察到球状γ形成而未观察到针状γ的形成。高温区有利于球状γ的形成,这可有效避免组织遗传现象发生,且有利于组织细化。此外,0.09wt%锡的存在对奥氏体的形态及形核位置没有明显的影响。
其他文献
零热膨胀(Zero thermal expansion,ZTE)材料在温度涨落的条件下具有优异的尺寸稳定性,在光学系统的支撑部件、空间引力波探测的超稳构件和液化天然气运输船(Liquefied natural gas,LNG)的内部壳体材料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稀土基零热膨胀金属间化合物因其良好的导热、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具有潜在应用。然而,金属间化合物表现出本征脆性,很难满足复杂服役条件
学位
MgAlON是一种由AlN、Al2O3和MgO组成的具有尖晶石结构的固溶体。MgAlON及其复相材料与钢液不润湿,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抗渣侵蚀性,有望成为炉外精炼用新型耐火材料,但是高的生产成本限制了其应用。此外,在用后镁碳砖的再生利用过程中,其中宝贵的石墨资源常常被忽视,并且所制备的产品产生的附加值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以用后镁碳砖为原料常压原位合成MgAlON-MgO复相材料,并作为
学位
本论文通过文献调研总结了稀土元素在钢中应用研究的现状,以国内某厂生产的200系低镍不锈钢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稀土铈对低镍不锈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和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铈对低镍不锈钢中夹杂物的影响规律。随铈含量从0 ppm增加至250 ppm,钢中T.O含量从59 ppm降低至6 ppm,钢中T.S含量从20 ppm降低至13 ppm。随铈含量增加,钢中夹杂物的改性顺序为:Si-
学位
深共晶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DESs)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溶剂,是由氢键供体(有机酸和酰胺等)和氢键受体(氯化胆碱和有机醇等)形成的室温液体,因其溶解能力强、可循环使用等优势,成为废弃锂离子电池(LIBs)正极活性材料回收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报道的DESs浸出体系存在溶剂粘度高、浸出条件苛刻和有价金属难以回收等缺点,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DESs高效
学位
合理的微纳结构设计能够有效调变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提升其性能,拓宽其应用领域。中空多壳层结构(Hollow Multi-shelled Structures,HoMSs)是一类以低维结构单元构筑的独特三维微纳结构,其具有由内至外有序排列的多级壳层以及空腔。不同壳层间形成的相互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物理空间,既有利于调控物质和能量的传输,又可以暴露出更多的活性表面。此外,还可以根据需求赋予每个空间或壳
学位
全废钢炼钢工艺,熔清后P含量波动大,C含量低,钢液粘稠度高,加之炉型限制,动力学条件差,电弧区域容易吸氮,终点磷、氮含量一般稳定控制在0.020%和0.0060%以下,而加工性能较高的钢种,要求钢中磷、氮含量分别不大于0.010%、0.0025%,难以满足其成分要求。基于此,本论文针对低碳熔池搅拌功不足,脱磷、脱氮困难等问题,研究了适用于气-固喷吹工艺的低碱度高磷容量渣系、成渣路线以及低碳条件下的
学位
气体传感器是监测环境中有毒有害气体的主要工具之一,其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型气体传感器在检测还原性可燃气体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然而,当化学性质相近的干扰气体H2存在时,SnO2对CO气体选择性和响应性不佳。掺杂或异质结构建等单一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气敏性能,但是通过液相法制备异质结材料常存在相似半径的金属阳离子间固溶取代的现象,因而难以确定异质结构掺杂相中离子具体固溶量。采用溶胶-凝胶与固相研磨煅
学位
钢铁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能耗高、排放大等问题制约着其可持续发展,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钢铁流程的绿色化和智能化。钢铁企业能源调度和生产计划调度的优化是实现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实现系统节能的重要手段。为此,本文以“高炉—转炉—连铸—热轧”的钢铁长流程为研究对象,应用冶金流程工程学和系统工程学相关概念和方法,借助邻接矩阵对钢铁流程中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运行特征进行表征,并提出了
学位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使用三因子(TNF-α、IL-1α、C1q)诱导产生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RT-qPCR及Westernblot检测补体3(C3)的表达;使用5、10、20 mM浓度的二甲双胍处理,Westernblot检测星形胶质细胞中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与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酸化水平;采用AMPK抑制剂Co
期刊
随着电子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小型化、集成化与高效化的发展趋势对材料的软磁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软磁材料如硅钢与铁氧体等,无法兼具高频低损耗与高饱和磁感。非晶软磁材料作为近年来新兴的金属材料,凭借高电阻率、低矫顽力与高饱和磁感等优秀的综合软磁性能而成为制备新一代电子元件的理想选择。近年来,粉末冶金工业发展迅速,金属粉末产量逐年提高,雾化法具备成本低、合金成分自由度高、冷却速率快、生产规模大与粉末综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