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是伴随旅游业的兴起而产生,是从一般商品发展演变而来。从经济学角度上讲,一般商品与民族民间旅游产品都是商品,同属一个范畴。但从需求理论角度上讲,一般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而民族民间旅游产品则是更多地为了满足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两者的需求层次不同从而导致了两者在概念上、价值取向上、本质属性上以及购买动机上的差异。因此,本文第二部分首先站在旅游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产品现有的属性及本质特征;其次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既然成为商品流通,那么市场营销视野就必然成为其关注的焦点。大众传媒被喻为当今社会的第四权力。话语权的在握,让大众传媒成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载体,成为这个时代信息和文化的主要输出窗口。产品的销售离不开宣传,旅游产品在营销渠道上多年来惯有的方式已然不能为民族民间文化产品带来新的契机,因此必须从营销渠道上寻找新的可持续运转的形式带动其发展。大众传媒的作用也在于此。同时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是地域文化符号的嫁接品,因此其设计形态必然是文化、市场、设计的三者结合。设计形态上设计、市场、文化三者的结合不尽人意,特别是在后现代社会,大的市场语境下,大众市场与小众市场的分流,媒介与市场的沟通,一直是文化产品特别是民族产品寻求更大发展的契机。人的本性是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性。在后现代的背景下,人们不断寻找新的符号刺激,以获取在物质社会中生存所必须的欢娱。消费者购买旅游产品是想从各种媒介当中获得对这些产品及其文化内涵的理解或尊重。但是多数的民族民间旅游产品只能卖地域文化,当地域文化被过渡消费时,其文化传播(产品传播)的土壤就发生了根本改变。因此,文章第三部分主要立足于文献研究法、学科交叉研究法、逻辑推理研究法等,以大众传媒为视野,首先探讨了政府及民间、社会力量对民族民间旅游产品的关注,特别是政府、院校、设计公司等做的设计实践。具体列举了市场视域中产品营销关系与设计定位的衔接问题,重点指出了首先探讨了民族民间旅游产品现有的销售形式及缺陷,如市场因素、设计因素、商品因素、文化因素等原因。文章第四部分,按照产业链的环节,从传媒、市场、设计三位一体的链接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对第三章提出的营销形态、市场形态、消费者形态、设计形态等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现目前设计定位存在偏差,从产业链的环节特别是营销、渠道、流通环节上对民族民间旅游产品进行市场把脉。然后,针对设计现状,并针对一般旅游产品所涉及的设计语汇层面,即产品语义学、市场营销学以及设计符号学蹬角度,为民族民间旅游产品寻找设计导向。目的在于结合三门理论学科的研究成果,分别站在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旅游者等旅游参与主体的角度,对民族民间旅游产品设计定位的不同需求分析,得出民族民间旅游产品应有的设计定位方法。目的在于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结果,为民族民间旅游产品的设计者提供一套可借鉴的设计方法,为民族民间旅游产品的设计更加合理化,综合化,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由于案例的有限性以及大众传媒视野的多变性,在本章中笔者尽可能从设计实践推导理论的角度去逻辑推论现代传媒视野下旅游产品应遵循怎样的设计思路,以其获得其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各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