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我们将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追溯到包豪斯时代,时至今日已有百年之久。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飞速的发展。甘肃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如果从西北师范学院手工劳作科算起,至今已有70年之久。其实早在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办于兰州畅家巷的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开设了图画手工课。1933年民国甘肃省政府将甘肃的师范教育由原来的“四二”学制改为“三三”学制,开设手工劳作科。由此足以证明,甘肃的设计教育起步是比较早的,历史也很悠久。由于众多主客观上的原因,才致使一步步落后。渐渐地与其它地区差距变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甘肃的艺术设计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甘肃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到今天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实践方面。同时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比较缺乏。而且在理论研究步伐偏慢的状态下造成了比较普遍的模仿因袭现象。在每年大量的毕业生中,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迫于就业压力而选择改行。艺术设计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方面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如何在就业状况不景气和产业链不均衡的布局中,完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式,建立多元化、能与社会需求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是如此现实而紧迫。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就在于:对于甘肃本地的艺术设计教育历史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即便是找个相关的文献资料,那也是只言片语。就这只言片语也只是从历史学的立场对当时的事件做了记录,并没有站在艺术设计教育的立场对此事件作以详细的记载和专业的研究。在这样的状况之下,要对于我们存在的那些具体问题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建议或者解决办法就似乎显得捉襟见肘了。如果从大环境上进行审视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走到了一个经济发展模式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时期。在国内,艺术设计作为一项产业不断地发展,中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一个较好的发展机遇。在教育领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脱节,毕业生就业难成为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一个软肋。而且在理论研究步伐缓慢的状态下容易造成艺术设计上急功近利的模仿因袭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甘肃也同样存在。就我们甘肃而言,如果任由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延续下去或者提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将会对于甘肃艺术设计的长久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并且也使得艺术设计整体水平的提高而步履艰难。 本文以甘肃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过程为主线,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西北师范学院手工劳作科以及倡导“手脑并用”思想的山丹培黎工艺学校,进行详细剖析。重点梳理这两个学校在课程的设置、运行以及该专业的教学理念等内容,同时也包括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通过对上述内容展开论述并进行思考,得出结论: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个交叉的学科,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教育,对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一能力的培养,除了动脑外还要动手。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如果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尽人意,那么又何谈学生素质得到提升呢?就艺术设计的思维而言,它具有创造性。其实质上就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结合。它以感性思维为基础,与理性思维结合统一起来。艺术设计思维所要达到的目的便是创造新的产品或者说是样式。解决先前之人没有解决掉的问题,找到新的方法与思路。对于艺术设计而言,创造性思维存在并贯穿于设计活动的始终。艺术设计存在于人们的身边,紧贴人们的生活、伴随着衣食住行而发展,它随着科技与生产的进步而发展。它成为人类文化与文明的标尺,永远量不到尽头。因此,艺术设计理论的研究也是走不到尽头,只会越来越细化,越来越完善。本文的重点是对于甘肃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资料进行搜集、梳理。也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出更好的理论来指导今天甘肃的艺术设计教育,对于这个历史使命,我是信心百倍而又十分审慎地寄予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