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小麦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是目前生产出的小麦品质不稳定,优质专用小麦依靠进口。江苏作为红皮小麦的主要产区,是弱筋小麦生产优势区,弱筋与中筋小麦是江苏小麦品质改良的重点。本试验于2017年11月-2019年6月在海安市和兴化市进行大田试验,以弱筋小麦宁麦13和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为供试品种,设置不同密度、施氮量和氮肥运筹,研究不同密肥组合对小麦产量结构、加工品质及小麦茎鞘碳代谢特征的影响,分析不同品质指标间、茎鞘碳代谢特征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系,旨在探索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与合理的调控技术措施,为实现弱筋与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因子将品质指标分类,筛选出对品质形成贡献较大的指标,在试验条件下,弱筋小麦宁麦13的综合品质评价指标有乳酸溶剂保持力(Solvent Retention Capacity Profile,乳酸SRC)、蔗糖SRC、籽粒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弱化度、饼干延展系数、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和粉质质量指数,评价指标侧重于溶剂保持力和粉质仪参数;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的综合品质评价指标有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粉质质量指数、硬度、籽粒蛋白质含量、面条总分和面条食味品质,指标侧重于淀粉糊化特性和面条品质。2.弱筋小麦宁麦13面团韧性强于延展性,在中、低密度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大,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上升,饼干延展系数有所降低,稳定时间增加;高密度缓解了高氮效应,随着施氮量的增大,籽粒蛋白质含量、容重和硬度有下降的趋势,稳定时间缩短。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面团延展性强于韧性,低密度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大,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随之增加,面条品质上升,稳定时间增加;中、高密度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大,湿面筋含量随之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条总评分有先增后降的趋势,稳定时间缩短。3.宁麦13全生育期内,随着密度的增加,茎蘖数、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和干物质积累量有所上升,茎蘖成穗率下降,但当密度过大时,产量、穗数和千粒重有下降的趋势,在中、低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茎蘖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有所增加,且以氮肥后移较大。扬辐麦4号随着密度的增大,茎蘖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呈升高趋势,穗数和产量也随之增加,但茎蘖成穗率表现为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蘖数、LAI、干物质积累量和穗数随之增加,穗粒数有下降的趋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基本以5:1:2:2处理高于7:1:2:0处理。4.宁麦13实现优质高产,产量结构要求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490万/hm2、40-44粒、41 g;群体特征为:茎蘖成穗率在38-43%;孕穗期、开花期LAI在6.7-6.8、5.5-6.0;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 10000-12200 kg/hm2、14400-18000 kg/hm2。扬辐麦4号获得优质高产群体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378-390万/hm2、45-46粒、43-47 g;群体特征为:茎蘖成穗率在40-44%;孕穗期、开花期LAI在5.5-6.3、4.8-5.3;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 8700-11000 kg/hm2、13000-16000 kg/hm2。5.茎鞘可溶性糖含量均以中等施氮量含量最高,氮肥后移高于氮肥前移处理,密度的增大导致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活性分别于花后7天、花后14天、花后21天达到顶峰,且在240 kg/hm2施氮量的条件下酶活性最高。宁麦13茎鞘中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及对产量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中、低施氮量提高了转运量和贡献率,淀粉含量与茎鞘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扬辐麦4号茎鞘中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及对产量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中、高施氮量提高了转运量和贡献率,淀粉含量与开花期茎鞘可溶性总糖含量、PEPC活性、SS活性有显著相关性。6.在本试验特定的气候与措施条件下,弱筋小麦宁麦13优质高产的栽培措施组合为:密度300万/hm2、施氮量240 kg/hm2、氮肥运筹5:1:2:2和密度300万/hm2、施氮量240 kg/hm2、氮肥运筹7:1:2:0的密肥组合,同时配合105 kg/hm2磷肥(P2O5)、105 kg/hm2钾肥(K2O),磷钾肥基肥和拔节肥追施各50%。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优质高产的栽培措施组合为:密度225万/hm2、施氮量270 kg/hm2、氮肥运筹5:1:2:2的密肥组合和密度300万/hm2、施氮量240 kg/hm2、氮肥运筹5:1:2:2的密肥组合,同时配合105 kg/hm2磷肥(P2O5)、105 kg/hm2钾肥(K2O),磷钾肥基肥和拔节肥追施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