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颢是宋英宗与宣仁皇后高氏的次子。早在治平年间(1064-1067),赵颢与当时还是藩王的神宗两人过于相近的政治地位与待遇就引起了朝臣的担忧。神宗即位以后,已经成年的赵颢仍然留居禁中,这引发了朝臣间激烈的政治斗争。在神宗之子赵俊赐名授官以后,赵颢虽然作出主动上书要求出外就第的姿态,但是最终仍然得以留居禁中。此后不久,“李逢赵世居案”案发,神宗借机诛杀宗室赵世居及其亲党,其中多少包含震慑赵颢的考虑。元丰八年(1085)帝位传袭之际,宫廷内外风起云涌,政局动荡,赵颢也以此被迫出外。然而,赵颢本人虽然出外就第,其政治势力在高氏垂帘时期却日渐膨胀。元祐年间(1086-1094),曾任赵颢属官的官员纷纷出任中枢要职,高氏最亲信的太监陈衍,也出身赵颢王府,这在北宋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北宋官员选任体制下,这些重要职位一般是由宰执提议、高氏任命的。在这一形势下,洛党人士尹材上书劝诱高氏废黜哲宗改立赵颢,并在上书之后不久举十科得官。以上事实暗示,元祐年间高氏与宰执可能谋划扶植赵颢甚至废黜哲宗。哲宗亲政后对赵颢本人礼遇有加,但他的亲党命运却悲惨的多:唯一在世的儿子赵孝骞因为赵颢妻冯氏与他人通奸而降爵;冯氏遭到的惩处虽无从得知,但应该也很严厉;其女婿石澈,因为受到哲宗本人的猜忌,甚至不被允许担任领兵的武官;曾有“徐邸官”任职经历的官员,也纷纷被贬出外。赵颢是北宋中后期政局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更重要的是,理清与其相关的种种政治纠葛,无疑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北宋中后期的纷乱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