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代表。其译本为外国人以及当代中国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开辟了一个窗口。本研究以《诗经》为范本,通过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具体翻译语言特征,来验证翻译共性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中是否存在,研究译者的风格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其产生的原因或影响这种风格形成的因素。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单语可比语料库,包括两个子语料库:一个收录了《诗经》的三个全译本;另一个收录了浪漫主义英语原语诗歌。后者作为参照语料库。本研究从两个子语料库以及三个全译本本身的对比入手,对标准类符比、词汇密度、高频词、平均句长以及代词和语法标记词的使用情况进行比对分析,从而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翻译共性及译者风格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关于翻译共性的验证,本研究发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表现出了显化、隐化、简化和范化的倾向。此外,在形式或文本特征方面,理雅各的《诗经》英译本显现出了标准化的趋势,而其他两位中国译者的译本则显现出了“源语透过效应”。(2)关于译者风格的研究,四位译者将《诗经》翻译成了不同的风格。理雅各翻译的诗歌类似于散文的风格,而许渊冲、汪榕培和任秀桦的译本是韵体诗歌,尽可能在意思、押韵以及形式方面接近《诗经》源文本。因此,本研究证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中确实存在译者风格。对于译者风格形成的原因,本研究分析,译者风格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译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翻译目的、目标读者、以及其所持有的翻译理论或观点。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描述性分析相整合的方式,本研究提供了翻译共性和译者风格存在的客观数据支持。此外,本研究还可以为未来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