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我国艾滋病感染状况和流行形势日趋严重,桥梁人群正在使HIV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播散,阻断桥梁人群传播艾滋病的方法和措施研究已成为控制HIV流行的优先领域。暗娼人群规模评估是艾滋病流行趋势预测和疫情估计核心内容,也是制定艾滋病防制策略和进行资源配置决策的重要依据。探索适宜有效的暗娼人群规模快速评估方法,对艾滋病防制和研究工作具有重大意义。艾滋病传播发生在有密切接触和特定关系的人群中,与社会网络构建及特征密切相关,社会网络理论逐步进入了相关研究者的视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到艾滋病防制和干预策略之中。目的:本研究在对桥梁人群中暗娼这一特殊人群基数进行快速评估,掌握其规模的基础上,对暗娼人群社会网络特征进行分析描述。应用社会学干预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探索实施暗娼人群艾滋病防制干预措施的有效途径,提出针对目标人群进行艾滋病防制的新视角和新思维。方法:通过文献复习研究,在掌握艾滋病流行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了解艾滋病监测和评估工作情况,尤其是暗娼人群规模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关注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理论及其在艾滋病防制和干预领域的应用。选择安徽省某市为研究现场开展暗娼人群规模评估。运用定性研究策略,对目标人群进行基本情况调研和深度访谈,采用“无结构非参与性观察”的方法搜集相关数据资料,了解暗娼人群社会网络特征和暗娼人群关键知情者知情情况,利用关键知情者方法对样本地区暗娼人群规模进行定量估计。在已选样本地区抽取两个不同规模的娱乐场所作为实证研究现场,采用社会网络分析量表和社会网络计量分析软件(UCINET6.2),对暗娼人群社会网络特征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利用关键知情者获取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暗娼人群规模评估是一种新的尝试方法,其关键技术是招募关键知情者、关键知情者访谈和关键知情者分布网络。卫生监督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娱乐场所老板、出租车司机,暗娼领班等为暗娼人群主要关键知情者,不同类型关键知情者的知情情况及在获取信息中的作用不同。旅店业和美容美发业占样本地区所有娱乐场所的77.78%,存在暗娼活动的场所中,则以文化娱乐场所和公共浴室为主(占72.84%)。估计样本地区有暗娼活动的第一类场所(旅店业、文化娱乐业、公共浴室和美容美发)472个,暗娼人数1430人;第二类场所(路边店和休闲屋等)254个,暗娼人数3296人。推算暗娼人数占总人口数的0.23%,占15岁上女性人口数的0.63%。暗娼人群社会网络特征显示,中高档娱乐场所暗娼的性伴网络边界清晰,领班在网络中占据关键位置,可以利用其关键节点地位开展艾滋病防制活动;低收入暗娼性伴网络为扩散型,网络规模大,边际模糊,关键节点不明显,灵活的社区综合干预策略和措施较为可靠。社会网络计量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单变量统计分析显示出场所内最具影响力的核心人物和可能在干预的中、后期对干预工作起不良作用的攻关重点对象;社会网络内聚可及性(Reachability)分析发现关系可及性在两个场所内普遍具备,程度可以视为同伴教育难度评估的指标,但存在少数可及性较差的个体,提示同伴教育在同一场所内的具体策略需要有所不同。内聚“测地距”(Geodesic Distance)分析指数均大于1而小于1.5,表明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的衰减程度,提示干预活动不能只注重信息的发出;内聚传递性(Transitivity)分析中小规模场所簇结构关系比例较高,干预的难度低于较大规模的场所,同时结构孔型关系比例也比较高,易发生传播障碍;内聚聚类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分析中,全面聚类系数和局部聚类系数代表成员关系密度及与其他成员的紧密程度大小,衡量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干预应对群体内的效率较高者进行定位。内聚“互惠”性统计(Reciprocity Statistics)分析结果表明,两场所的社会网络互惠指数分别为0.4802和0.5455,提示在趋向形成稳定关系结构方面的影响程度;P1模型聚类预测场所内关系结构发展的趋势,可提供选择信息传递路径。暗娼人群社会网络分析结果为艾滋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结论:社会网络理论可以充实暗娼人群艾滋病预防干预的学理背景,逐步进入了相关研究者的视野。利用关键知情者评估暗娼人群规模,方法简单易行,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可靠性。暗娼人群社会网络特征为开发艾滋病综合防制措施提供新的方法学依据,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暗娼人群艾滋病防制干预的现实活动提供有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