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族人们经过长期实践发展创造出许多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是他们的智慧结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及生态、文化意义。目前,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国际相关领域的焦点。然而,许多民族民间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正面临丧失的危险,拉祜族民间传统知识就是其中之一,这不仅是地方社区而是整个人类的损失。拉祜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其民族特色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越来越多的传统知识正在丧失。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关键人物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对拉祜族民间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进行了调查、编目与分析,从大量第一手资料入手,着重对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传统医药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并总结了当地拉祜族民间传统知识的特点、保护及开发利用情况,分析其受威胁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及保护措施,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当地拉祜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促进传统知识的获取与惠益分享等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1.拉祜族经过长期的迁徙与生产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其形成发展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饮食喜好、传统节日与宗教习俗、当地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查阅与多次实地考察,整理并编目了拉祜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词条共360个,其中传统农业遗传资源共96个(占26.67%);传统医药相关知识共187个(占51.94%);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共30个(占8.33%);传统文化共33个(占9.17%);地理标志产品共14个(占3.89%),内容包括背景信息、基本描述、传统知识特征、时空分布、获取与惠益分享情况、保护与利用现状等,为建立拉祜族传统知识词条数据库奠定了基础。2.澜沧县拉祜族常用药用生物资源丰富,以野生植物药材为主;调查的常用药用植物中,生活型大部分属于草本(占59.57%),乔木其次(占14.89%),灌木和藤本较少;科属组成方面,分属于33科46属,除菊科、豆科和唇形科外,其余科属占比均较少且分散,体现当地拉祜族选择药用植物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药用部位以全草(占28.79%)和根(占21.21%)为主,其次是叶(占18.18%)和茎(占15.15%),花、果实等繁殖器官使用较少,体现了当地拉祜族人民对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的特点;从功效看,具有清热解毒、舒筋活络等功效的药用植物占大部分,这与当地的山地环境与潮湿炎热的气候密切相关,居民患皮肤病、跌打损伤、骨折的几率较大,使用相应治疗功效的药用植物比例也较高。由于过度采伐与生境的破坏,拉祜族目前传统利用的部分野生药材资源呈下降趋势,应加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3.通过对澜沧县50名拉祜族民间草医调查访谈发现,当地草医以男性为主体(占74%);从事草医职业的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50-70岁之间,年轻人较少,有轻微老龄化趋势;文化水平较低,有近一半人数的草医没接受过正规教育,仅有少部分人记录行医经验;拉祜族传统医药知识传承方式以祖传为主(占66%),“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的观念较为严重,有多达62%的民间医生目前没有传承人;当地擅长治疗骨伤类、风湿类等疾病的草医偏多,传统疗法以内服外洗法为主,这些疾病也是当地最常见和易发的疾病,由此可见,疾病的易发程度和治疗该病的传统医药知识丰富程度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然而,当地拉祜族民间草医数量逐年减少,且传承不畅,拉祜族民间传统医药知识正面临丧失的危险。4.通过对澜沧县随机选取的200位当地居民进行拉祜族传统医药认可度问卷调查发现,目前传统医药已不再是当地拉祜族唯一的就医渠道,民间医药传统知识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挑战。制约拉祜族民间医药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西药及外来文化的引入以及多年来对于拉祜族民间医药缺少相关政策支持,其次是由于重要传统药材资源的减少以及传统医药技能的有限性。5.结合以上拉祜族传统知识的特点和现状及澜沧县拉祜族传统医药案例研究,分析并总结了影响拉祜族传统知识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进一步研究与保护拉祜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提出了建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