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由于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及血管痉挛的因素造成冠状循环严重狭窄或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功能障碍甚至坏死的临床常见病、危重病。急性冠脉综合症(ACS)包括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非ST抬高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它们具有相同的病理生理基础。目前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ACS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然而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和相关性疾病一直困扰着从事介入治疗的心血管医师。PCI术中再灌注损伤、无复流等原因可引起围手术期心肌损伤;术后远期继发的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等现象均影响了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并给社会和个人增加了经济负担。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分支血管闭塞或血流锐减、继发性冠状动脉夹层、血管痉挛、远端微血管栓塞、微循环灌注不足、内皮损伤等是导致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原因。研究显示应用他汀类药物干预围手术期导致的心肌损伤,相关研究已证明他汀类药物具有心肌保护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围手术期的心肌损伤。如何在介入治疗中加用中药制剂,从而加强对围手术期的心肌保护作用已成为祖国医学工作者们关注的研究方向。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及丹参粉针对PCI围手术期的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2007年颁布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2年版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8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制定的《血瘀证诊断标准》,入选观察对象是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且中医证属血瘀证,经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证实至少存在1支冠状动脉主支病变狭窄≥75%,并且拟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患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原则,按1:2:2的比例通过查表法建立随机化分组表,共入选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术前口服20mg立普妥+PCI动脉穿刺成功后球囊扩张前静点0.9%的氯化钠注射液250ml,以3ml·min-1的速度滴入;B组(加用丹参粉针组,简称丹粉组):术前口服20mg立普妥+PCI动脉穿刺成功后球囊扩张前予丹参粉针400mg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点,以3ml·min-1的速度滴入。C组(加用丹参酮组,简称丹酮组):术前口服20mg立普妥+PCI动脉穿刺成功后球囊扩张前予丹参酮ⅡA60mg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点,以3ml·min-1的速度滴入。3组分别于PCI术前及术后24小时抽取4ml静脉血,即刻送我院检验科测定血清中CK-MB的水平。CK-MB的测定采用干化学免疫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PN:32119001,SN:5045602)进行分析处理;试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表示,两组间比较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时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按1:2:2的比例随机入选3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共160例。常规组与PCI术前相比较,术后血清中CK-MB水平升高,无差异性统计学意义(P>0.05);丹粉组术后血清中CK-MB水平较术前亦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酮组术后血清中CK-MB水平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4)。结论:丹参粉针在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基础上可略降低血清中CK-MB升高的程度,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在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基础上可降低术后CK-MB水平(P=0.054),提示其具有PCI围手术期心肌保护作用趋势,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