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出发,以探求水体景观审美的可持续性为研究的目的。由中国意象审美理论的“物有限而境无限”的主旨,得到启示,探讨其在水体景观的设计实践中的运用。这种探讨的目的是:以观而后之感的审美理论,反过来作用于审美对象的创造,即:为了在将来的审美活动中达成某种感受,而在设计创建时事先加以铺垫。这其实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以反向逆推来解决当前水景设计中存在的:审美价值过度局于表面,比较单一、具象,缺乏审美的可持续性这方面问题。力图使水体景观作品的审美价值长久不衰,具有可持续的吸引力。 本文首先从水体景观着手展开分析。水形、水态、水影、水色、水势、水声、水味等审美特质的具备,使水体的艺术表现具备了全方位的展示载体。使全方位的调动人们的审美情绪成为可能。而水的性灵说、德行说、智性说、神秘说、实用说、神圣说,这些依承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思想,从水的物理性征中演绎出的各种意识形态,又使水具备了丰富的人文审美特征。这些条件的具备,为水体作为意象审美的对象创造了可能。 然后分析考证了意象审美的相关理论。阐明意象审美追求象外之意,情景相融的审美特征。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对水意象的认识,为探求水体的相关物理品貌与相对应的情感意象的情况,提供了文学参考。通过阐述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水体的清洁之美、虚涵之美、流动之美、文章之美的审美取向,反映出,理水实践中存在对水体超脱物外的审美追求。另外,意象审美运用于水景设计也是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且极富现实意义的。这些方面的分析,为中国意象审美理论运用于水景设计提供了可行支持。 本文的研究成果包括:提出和目的的意象在水体景观品赏中的发生条件是:首先必须创造一定的“境”;其次,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也要有相匹配的心态准备。另外指出“境”的创造要求:物有延伸,这包含两方面的内涵:首先是形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