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干细胞移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大多数研究集中于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并且已经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项目的目的在于研究自体骨髓基质细胞(MSC)移植治疗中晚期充血性心衰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1、用太湖梅山小型猪10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假手术、快速右心室起搏(230次/分频率持续起搏4周,190次/min维持4周),由此形成充血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通过动物心衰症状的改变和血液动力学指标评价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2、抽取自体骨髓,通过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核细胞,通过换液分离出骨髓基质细胞;通过加入诱导剂5-氮胞苷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的方法,用特异的单克隆抗体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鉴定。 3、从组织中提取总mRNA,通过RT-PCR方法获得VEGF基因,构建重组VEGF腺病毒表述载体,进行酶切鉴定及测序后转染心肌样细胞,探讨其在细胞内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 4、25只通过心室快速起搏造成心力衰竭模型的梅山猪,随机分成5组,分别移植DMED、MSC、心肌样细胞、VEGF、转染VEGF的心肌样细胞。于细胞移植前24小时,加入BrdU进行细胞标记。经冠状动脉细胞移植,各组分别将细胞悬液5ml,细胞数1.0×10~7注入冠状动脉。观察移植前后心功能的改变。于移植后4周,取出心脏,取心室壁4块,2%戊二醛固定,送电镜检查,其余部分心脏用10%福尔马林固定,用于光镜检查。抽取静脉血4ml,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TNF及TGF-β;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测定心肌胶原含量及胶原Ⅰ/Ⅲ比值的测定。 5、选择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9例,A组):仅用洋地黄、利尿剂、硝酸酯等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MSC移植组(共5例,B组):在用常规药物抗心衰基础上,加用MSC移植。患者均在病情稳定状况下开始观察。 结果: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中晚期充血性心衰的研究中文摘要 1、快速右心室起搏(230次/分频率持续起搏4周,190次/min维持4周)可以成功建立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 2、将MSC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经免疫组织化学及电子显微镜检查符合心肌细胞的部分特性。 3、成功地克隆了hVEGF基因、构建了重组hVEGF腺病毒表达载体;酶切鉴定分析表明VEGF载体成功表达,腺病毒hVEGF载体感染心肌样细胞后,能在细胞内表达,具有表达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4、通过干细胞移植,移植MSCs组、MSCS诱导分化组、VEGF组、VEGF+MSCs诱导分化组,均可改善充血性心衰的心功能;移植组LVDd均较对照组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 .05);EF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转染vEGF的心肌样细胞组LvDd较Msc、心肌样细胞、VEGF组缩小,具有明显显著性差异(P<0.01)。TNF在MSCs组、MSCS诱导分化组、VEGF+MSCS诱导分化组均较心力衰竭时一降低;TGF一p在MSCs组、MSCs诱导分化组、VEGF+MSCS诱导分化组均较心力衰竭时升高;心肌细胞的凋亡在MSCs组、MSCS诱导分化组、VEGF+MSCS诱导分化组均较心力衰竭时降低;测定心肌胶原含量在心力衰竭时较起搏前增高,在MSCS组、MSCs诱导分化组、VEGF十MSCs诱导分化组均较心力衰竭时降低;胶原I/m比值在心力衰竭降低,经干细胞移植在MSCs组、MSCs诱导分化组、vEGF+MSCs诱导分化组均较心力衰竭时有所回升。 5、临床应用:MSC治疗组较对照组心功能有明显的改善。 结论: 1、快速右心室起搏可以成功建立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具有可控性、操作简单的优点。 2、MSC在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具有心肌细胞的部分特性。 3、成功克隆了VEGF基因、构建了重组VEGF腺病毒表达载体;腺病毒VEGF载体感染心肌样纸胞后,能在细胞内表达VEGF,具有表达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4、通过细胞移植,移植MSCS组、MSCS诱导分化组、VEGF+MSCS诱导分化组,均可改善充血性心衰的心功能,其中vEGF+MSCs组较其它组效果更好。其机理可能与降低心力衰竭猪的TNF水平、提高TGF一日水平、使心肌细胞的凋亡减少、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中晚期充血.性心衰的研究中文摘要胶原含量下降、胶原I/III比值回升一,从而影响心室重构有关。 5、MSC在临床上应用可以改善心功能,未发现不良反应,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新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