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择校现象在我国大中城市愈演愈烈的同时,在农村地区也在逐渐蔓延,对农村地区的学生、学校、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其进行及时的研究非常必要。从学者们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特征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学者关于择校的研究焦点集中在城市中的义务教育阶段,对农村地区的情况关注较少。
本文以河南省的A县为例,研究农村地区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择校问题。论文试在对农村初中学生择校的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挖掘其成因及其对各方面造成的影响,并试着对择校进行理论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择校问题的几点建议。第二章首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的政策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着重描述了A县农村初中学生的择校现状,包括择校的基本情况、择校的特点和影响择校的因素三个方面的内容。文章认为,A县农村初中学生择校规模大,年级结构、性别结构、择校去向特征明显,择校方式单一,择校时间不定,回流的可能性小。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是决定学生择校与否的重要因素,学生性别与学习成绩也是影响其择校与否的重要因素,与县城的距离对学生的择校去向有重要影响。造成A县农村地区学生大规模择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三章对A县农村初中择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校际间办学水平的巨大差异是造成A县农村初中学生大规模择校的重要原因,教育政策中长期的不均衡发展策略是择校产生的根源,农村家庭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扩张是农村初中学生择校的现实基础,教育领域的不规范操作行为是择校产生的温床,城乡交通的发展也为择校提供了便利条件。A县农村地区学生的大规模择校行为对不同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积极影响主要是提高了择校生的成绩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对生源流入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有促进作用。负面影响主要是增大了学生的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加重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等。从总体来看,弊大于利。最后对择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解决A县择校问题的若干对策,如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积极扶持民办学校扩大学生的择校空间、对学生及家长的择校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以及加强对教育领域不规范行为的监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