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Peripheralparalysis of the facial nerve)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国际广泛采用的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等客观评价指标,科学评价经筋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为该方法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应用依据和指导原则。方法:本研究所选取的150例受试者均来源于2007年3月—2008年8月期间,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所收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均通过丹麦生产的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面神经病损程度检测,并参照《临床诱发电位学》中的分级方法进行损伤程度评定。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将150例患者按1∶1∶1比例随机均匀分为三组,即经筋组(治疗组)、常规针刺组(对照Ⅰ组)和西药组(对照Ⅱ组),每组各50例。经筋组主穴为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太阳、翳风、颧髎、下关。鼻唇沟变浅者加迎香;抬眉困难加攒竹;人中沟歪斜加口禾髎;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操作方法:面部的穴位及翳风取病损侧,合谷取健侧;地仓、颊车、太阳、颧髎采用透穴法(地仓透颊车、太阳透颧髎),针身与皮肤呈15°角。穴位阳白、合谷、翳风、下关针刺后留针30分钟。治疗组,取地仓与颊车之间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采取多针浅刺法,每隔0.5寸1针。留针过程中每10分钟行针1次,行针时间为10-15秒/次,治疗每日一次,五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Ⅰ组,面部诸穴、翳风取患侧,合谷取健侧,各穴采用常规针刺,留针时间、行针频率及疗程同经筋组。对照Ⅱ组,早期口服强的松,并配合肌肉注射维生素B1、B12后期单纯口服维生素B1。治疗结束后,观察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治疗前后的House-Brackmann、FDI、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以及瞬目反射的变化进行客观分析。结果: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三组均有效。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比较两组的治愈率,治疗组则明显优于对照Ⅰ组(P<0.05),提示“经筋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更佳。BR的比较:将R1波作为观察指标。比较各组治疗前后R1值的变化,治疗组和对照Ⅰ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三组治疗前后R1的差值,对照Ⅱ组与治疗组、对照Ⅰ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治疗组与对照Ⅰ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DI评分:分为躯体功能评分和社会生活功能评分两部分。躯体功能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Ⅰ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分析三组治疗前后躯体功能评分的差值,三组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社会生活功能评分: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自身评分的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分析三组治疗前后社会生活功能评分的差值,对照Ⅱ组与前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治疗组和对照组Ⅰ治疗前后社会生活功能评分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各组治疗前后的自身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三组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的差值,各组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研究表明,“经筋刺法”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确切,无论是临床症状的减轻还是神经电生理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组。此外,该疗法还具有疗程短、痊愈率高的优点。临床上可作为针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治疗的优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