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着从对当代网络社会崛起的考察入手,引出哲学层面上的主体失落的问题,并通过对主体概念的历史考察,发现主体间性理论使失落的主体得以新生。而这一理论己被教育学界广泛认同并应用。由此文章进一步从教育学层面来阐述这一理论的现实性。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史,从依附性教育、占有性教育到共生性教育的转变,主体最终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状态——即主体间的和谐共处。
本文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尽可能深入相关文本及其得以产生的个人的、历史的条件,以便洞明先行者在各自问题域中的思之轨迹,做到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抽象上升到具体,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网络社会的分散蔓延,消解了个体化的主体,虚拟的赛博空间下主体性的实在等问题,使得主体失落在网络教育带来的教育方式改变中尤为明显。本文坚持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将导师制、主体和主体教育的演化放到哲学史和教育学史中加以考察,在考察后发现导师制培养模式在新时代面临着挑战。
通过对主体自塑与他塑的辩证分析,本文第一次提出了“后现代导师制”的概念,用以表明导师制培养模式在网络社会的己然和应然形态,并从高等教育体制下导师制的历史发展中,从师生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新型关系的探讨中,得出一种新型的,既保持导师制原有特色,又强调共生性教育的“后现代导师制”。它将承担起主体重塑的最前沿最神圣的任务,以此为主体的全面重塑起到启迪与指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