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流与旅游目的地素来是旅游研究中的核心热点问题。但二者往往被中外学者分别予以研究,即针对旅游系统某一方面的单要素研究较多,而就旅游系统内部子系统间互动关系,尤其是旅游流与目的地两个子系统间关系的研究较为匮乏。此外,当前各级目的地管理者对当地旅游供需总体形势认识不清,难以把握旅游供需系统内部要素主次关系,造成了仅凭主观经验的盲目营销或跟风上马的旅游投资潮涌现象。因此,旅游供需关系合理评价与主导要素有效识别的科学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以供给与需求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立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实证考察我国典型城市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间的耦合关系,并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从宏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影响两系统耦合关系的主导要素。在理论上,本研究可为旅游系统中旅游流与目的地间互动关系的研究提供理论新视角,推动旅游流研究向纵深发展,拓宽旅游地理学以及旅游管理学的研究领域;在实践上,为各级目的地管理者提供认识旅游供需平衡的科学评价方法,为制定旅游发展调控策略指明方向。本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因素及模型与机制研究——六大城市入境旅游为例》(NO.4127]158),综合运用系统科学、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与知识,选取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昆明6大典型旅游城市为案例地,以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间耦合关系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在获取近20年间历年权威统计资料和6大城市的3694份入境游客抽样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借助Excel、SPSS、AMOS统计分析软件,应用文献分析、理论定性分析、游客市场调查、数学模型建构、灰色关联分析、均值比较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实证分析6大城市两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并从宏微观两个层面考察两系统内部要素的耦合贡献度。文章形成如下结论:(1)从旅游供需互动视角,构建了新的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主要从游客流量、资金流量、流速和流质共4个领域层要素出发,分设9个准则层要素,16个具体评价指标,对入境旅游流系统进行综合测评;从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共6个领域层要素出发,分设22个准则层要素,59个具体评价指标,对目的地系统进行综合测评。与前人的评价指标体系相比,具有宽度更大、综合性更强、刻画和谐发展更准的特点。(2)从实证分析角度,发现我国6大城市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1993~2012年6大城市由入境旅游流系统相对发展水平超前逐渐转变为目的地系统超前的趋势明显,入境旅游供需关系正逐渐由需求旺盛向需求滞后转化;从时序演变看,城市两系统耦合协调度以上升趋势为主流,东部3大城市耦合协调度等级呈“5年周期性上升”,而西部3大城市的徘徊停滞趋势明显;从空间差异看,6大城市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空间分异格局,各城市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入境旅游流规模水平是城市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差异的主导因素;各城市在全国入境旅游流网络中的目的地角色地位,甚至城市自身的功能与地位,对两系统耦合关系状况以及耦合协调程度影响深远。(3)从宏观系统层面看,入境旅游流系统内部对两系统耦合关系贡献最大的要素是游客流量和流速,而目的地系统内部耦合贡献度最大的要素是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以及目的地经济环境。两系统内部要素的耦合贡献度位序特征分别为:入境旅游流系统方面,流速>游客流量>资金流量>流质;目的地系统方面,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经济环境>基础设施>旅游核心吸引物>社会环境>自然环境。6大城市入境旅游流系统要素耦合贡献度城际分异特征明显:东部城市耦合主导要素分异明显,而西部城市耦合主导因素趋同。各城市目的地要素的耦合贡献度也存在显著的城际分异特征:东部城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要素对系统耦合的贡献度更高,而西部城市的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以及基础设施要素的贡献度更高。(4)从微观游客感知层面看,城市经济环境和旅游服务与设施对耦合评价贡献度最大。该发现基本印证了宏观系统层面的研究,说明目的地系统要素的贡献度在宏微观两个层面具有较高一致性。入境游客微观感知视角下,我国典型城市目的地系统耦合要素包括8个维度,各要素耦合贡献度排序为:城市经济环境>旅游服务与设施>旅游信息与营销>旅游安全>城市旅游交通>景观资源>人文节事>城市自然环境,也呈现出城市经济环境和旅游服务与设施耦合贡献最大的分异规律。基于宏、微观的实证研究结果能够相互印证,表明目的地系统要素的耦合贡献度在两个层面具有较高一致性。就微观视角而言,6大城市目的地系统要素耦合贡献度的整体格局相对一致,各城市间仅表现出目的地系统要素贡献度的局部分异。本文在4个方面有所创新:(1)从“旅游供需互动耦合视角”,以“四维六度”层面构建了新的入境旅游流—目的地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从游客流量、资金流量、流速和流质4个领域层方面衡量入境旅游流系统,从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6个领域层方面衡量目的地系统,该评价体系宽度更大、综合性更强、刻画和谐发展更准,弥补了以往研究极少涉及旅游系统多要素整合研究的缺陷,也为旅游流研究提供了更综合的研究新视角。(2)从两系统供需互动耦合发展关系上,揭示了入境旅游流规模水平是城市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差异的主导因素。各城市在全国入境旅游流网络中的目的地角色地位,甚至城市自身的功能与地位,对两系统耦合关系状况以及耦合协调程度影响深远。该结论对入境旅游流—目的地复合系统耦合发展的子系统动因予以了清晰揭示。(3)从系统要素的耦合贡献度上,有效量化识别出了游客流量和流速以及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和经济环境的耦合贡献度最大,即它们分别为两系统的耦合主导要素,并且通过入境游客微观层面研究证实了目的地系统各要素的耦合贡献度分异格局。这为深入探究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间的耦合作用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4)在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研究方法上,采用宏、微观相互结合,模型分析与实证相互结合的复合性研究方法。此方法更为适用于本研究议题,且突破了以往仅以宏观系统视角研究系统耦合关系的局面。本研究综合运用了耦合评价模型、灰色关联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多种研究方法,将宏观系统分析与微观个体分析相结合,此综合性的复合研究路径,保证了研究结论能够在不同层面间相互印证,而更具可靠性和准确性。本研究的局限表现在3方面:(1)受时间、精力所限,仅仅选取了 6大典型城市作为案例地;(2)仅以灰色关联模型揭示耦合贡献度,但难以回应各要素间耦合机理问题;(3)仅以线性关系假设分析目的地系统要素对耦合评价的贡献度,未探讨各要素对耦合评价可能存在影响方式方面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