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自然观视野下儒家“和”的义理内涵——从《论语·里仁》谈起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礼崩,诸侯相争,孔子感民苦而慕先王政,其后几经传承,以仁爱为本,内修圣贤,外倡王道之儒学体系乃逐步完善。韩愈释仁以爱人,儒家认为人应以爱出发进而成就万物,“和”作为儒家思想重要观点之一,其仁道核心观自不待言。和者,状态,和谐稳定也,诚为其始,仁为其基。儒学伴随中华文明几千年,“以和为贵”之价值取向亦为国人所普遍认同,并于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如何与自然相处等方方面面而展现自身魅力。
  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人类文明程度亦不断提高。人类在享受文明成果之时,科技进步于自然环境之负面影响亦日益扩大,对科技这把双刃剑的认识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等基本关系,如何于矛盾之二者之间实现和谐共进成为当代热点话题之一,中国传统自然观也因而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中国传统自然观源出《周易》,而《周易》作为中华文化活水源泉,内含丰富自然观体系,孔子亦常“手不释易”,其所倡导之内圣外王思想受此影响颇深。故以易学自然观之视域介入儒学,将“仁道”体系很好构建同时,亦对解决以上诸多矛盾实现和谐共进裨益无穷。
  阴阳作为易学之基本概念,二者以“生,变,随,分,交,化,文,极”八种内在关系于动态中实现着平衡。宇宙自然间的万事万物均是由阴阳交化而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这些概念也并非并非是形而上的空谈,20=1,21=2,23=8,1者太极也,2者两仪阴阳也,8者八卦也,以幂为维度言之,0维度天地未生正如太极所指,而宇宙自然中的万物都是在三维中存在的,可以说八卦囊括了世间万物的形态。一维之阴阳于三维乃至加时间为四维度之万物莫不函摄。简言之,万物都是以阴阳变化为基础得到发展的。“仁者,从人从二”,其中的二所指便是阴阳,可知孔子仁道思想蕴含丰富易学自然观思想。万物自身内含的阴阳二气相交并最终达到和的状态,便是阴阳二气相交之最终目的,“和”既作为一个易学自然观中的阴阳概念,又作为一个儒学概念,其本于阴阳。仁与和均为阴阳二气相互转化的产物,其内在必然是有契合点的,可以说,仁乃修己之学,注重于实践,要求人在实践之中行仁义;和作为一种阴阳平衡的完善状态,是通过行仁来实现的。
  “和”作为一种平衡稳定的状态,从宏观角度出发,是阴阳之和,是阴阳在变化过程中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的圆状态,笔者先是通过对《论语·里仁》中所彰显的丰富自然观思想进行解读,再从从后天八卦角度入手,通过对后天八卦中各卦的分析,浅析“修己之和”。人作为社会中的人,必然在社会之中与他人交往并发生联系,家庭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组成,处理好家庭关系是处理一切社会关系的开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交往的主体是我,一切关系皆是以“我”为核心展开的,易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亦是以“我”为核心来阐释如何达到人自身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因此,笔者从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入手,从五行六亲的角度,对如何做到人与人之和做出了清晰的阐释。
  人依赖于自然并有序存在,人与自然天然便存在着一种“和”的关系,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西方思想观念的冲击,人与自然的这种和状态正在受到破坏,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带给人类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与社会问题。易学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本就是一个具备天然之和的整体,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依然是“和”,人类应当以“和”为目标、以“中”为尺度进行科学探索。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该文探讨了数字图书馆的起源、特征、功能与发展策略等问题,重点对中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沿革、主要项目、典型案例等进行论述,进而从发展历程、技术支持、发展模式、资金投入等主要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应在统一标准、分工协作、国际接轨、著作权保护、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而提出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该文以数据挖掘中的数据分类算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决策树分类、贝叶斯网络和连续属性的离散化问题进行了的研究,实现了多种分类算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最相邻子集筛选原理提出了两种决策树的优化算法LDT和SubBagging,提高了原有分类算法的分类准确度.研究了贝叶斯网络的拓扑结构学习、参数学习和网络评估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属性相关性分析的贝叶斯网络学习算法.同时,对分类算法中连续属性的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