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讨游泳加速模式对不同生态习性鱼类运动力竭后代谢恢复的影响,本研究设置由不同加速持续时间(?t)和速度增量(?v)组成的1个爆发游泳加速模式(Uburst:?v为20 cm/s,?t为2 min)和3个持续游泳加速模式(Ucrit:?v为10 cm/s,?t分别为20、40和60 min),采用鱼类游泳呼吸测量仪,在25±0.5℃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的运动后过量耗氧(EPOC)。研究得到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南方鲇在爆发游泳力竭后的EPOC峰值显著高于其它3个持续游泳模式力竭后的测得值(P<0.05);团头鲂4个不同处理组的EPOC峰值之间的差异则不显著。2.南方鲇和团头鲂在游泳力竭后的整个恢复期内,其耗氧率(MO2)先是在力竭后大约20 min内急剧下降,然后则随时间延长缓慢下降,直至恢复到运动前水平。3.南方鲇爆发游泳力竭后的前20 min的耗氧量显著高于该种鱼3个Ucrit组的该值(P<0.05);而团头鲂此阶段的耗氧量在爆发游泳和持续游泳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4.南方鲇在爆发游泳力竭后的EPOC总量显著高于其它3个Ucrit组的测定值(P<0.05),而团头鲂EPOC总量在4个加速模式之间的差异则并不显著。5.南方鲇在Uburst组的EPOC总量比3个Ucrit组EPOC总量分别高286.6%、359.5%和816.5%,而团头鲂的该增幅却分别为20.6%、14.8%和29.0%。6.南方鲇在爆发游泳后测得的EPOC恢复历时显著高于其它3个Ucrit组(P<0.05),而团头鲂4个不同加速模式下,其EPOC恢复历时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在相同的加速模式条件下,南方鲇的EPOC恢复历时均短于团头鲂。7.南方鲇和团头鲂在爆发游泳中的无氧代谢占比分别为0.72和0.64,均分别显著高于各自的Ucrit组(P<0.05);两种鱼3个Ucrit组的无氧代谢占比范围为0.04-0.12,表现出随加速持续时间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但这3者间的差异不显著。在相同加速模式下,南方鲇和团头鲂的无氧占比差异不显著。本文提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南方鲇和团头鲂游泳力竭后的代谢恢复过程均呈现快速恢复和缓慢恢复两个阶段。2.南方鲇游泳中对无氧代谢的依赖性高,爆发游泳时动用无氧代谢的能力强,可以大幅度提升游泳速度,且力竭后代谢恢复所需时间较短。3.团头鲂运动中主要依赖有氧代谢,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高速游泳,但力竭后代谢恢复历时较长。4.南方鲇和团头鲂的游泳性能及相关运动代谢机制的差异,反映了物种适应其生态习性的权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