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土地利用混杂、产业结构多元、“半城半乡”的城乡融合型村镇逐渐形成,且逐步成为影响城镇与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自上而下政策导控的缺失与自下而上营建方式的失控,导致土地资源浪费、能源效率低下、高碳化趋向显著以及生态宜居性消亡等种种人居环境问题凸显。未来村镇资源如何合理利用、村镇低碳发展如何导控等问题成为下一阶段我国面对的重点与核心。本文基于城乡融合型村镇人居环境低碳化发展的诉求,立足于浙江省,解析碳排放强度与空间形态特征等相关影响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通过对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型村镇社区的论述分析和实证研究,进而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低碳营建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依循理论架构、特征识别、关联评价和体系构建的逻辑顺序,展开核心工作内容。首先,立足于城乡融合型村镇社区演进历程,对其基本特征与类型划分进行解读。从层次化理论与碳循环理论出发,对村镇社区的空间形态要素与碳循环体系构成进行解读与剖析,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组织关系。通过定性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明确调控城乡融合型村镇社区的空间形态,具有缓解碳排压力、提高碳使用效率以及重构碳平衡体系等作用。其次,针对选取的12个村镇社区案例,进行样本阅读与解析。通过要素识别,选取城乡融合型村镇社区空间形态特征参数,并进行定量描述与对比分析。基于空间形态要素构成,建立碳计量模型,对样本进行定量计算并形成直观清晰的碳图谱。同时,根据产业类型的不同,对各样本村镇社区的空间形态特征与碳排放特征作分析描述,探寻高碳排产生的原因所在。再次,选定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对空间形态特征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描述。通过关联结果确定低碳关联控制要素,构建起村镇社区低碳控制要素与基本条件(生态承载能力与能源使用结构)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形态结构与城乡融合程度)两个方面的关联框架,并建立与低碳营建体系之间的联系。最后,从发展建设视角与空间层次构成两方面出发,构建城乡融合型村镇社区低碳营建体系。一方面,根据村镇社区不同的发展建设视角提出调控导则:宏观视角下,强调控形与择径;中观视角下,注重布局与赋形;微观视角下,控制筑体与节能;另一方面,根据社区的空间层次构成建立应用图则:基于基底要素,强调低碳化规划引导;基于边界要素,强调网络化联动适应;基于组团要素,强调单元式低碳营造;基于节点要素,强调生态化体系构建;基于通廊要素,强调微介入低度干预。最终,形成以可持续理念为基础的低碳营建体系。本文将城乡融合型村镇社区低碳营建转换到空间形态结构层面上,对低碳控制要素进行重新认知,且不局限于单一要素或视角层面,从多维度与多角度上更加优化与完善低碳营建体系,为未来城乡融合型村镇社区低碳营建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