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不仅如此,美国《纽约时报》将成都列为2015年世界52个最值得观光的旅游城市之一。在来自不同客源国的入境游客中,英语成为最主要的交流语言。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导游词英译质量制约着入境游客对当地景点的感知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尤其是文化特色信息(文化负载词)翻译成为导游词英译中的最大难点。 本论文归纳出英语导游最难翻译的三类文化特色信息,即历史文化类、古典诗歌类与本土宗教类。历史文化类翻译难点在于英语导游对信息取舍缺乏概念;古典诗歌类翻译难点在于英语导游对诗歌艺术形式与诗歌意象缺乏认识,在翻译过程中难以呈现诗歌的意境美;宗教类翻译难点在于清楚呈现宗教文化词背后的哲学根源以及有效宣传中国本土宗教文化。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选取成都的三个著名景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导游词翻译的重难点,即文化特色词翻译,提出历史类文化特色词翻译应灵活落实完整性标准;诗歌类文化特色词如唐诗翻译应注重可读性;本土宗教类文化特色词翻译应在保留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侧重清楚性与可接受性。因此,英语导游在翻译文化特色词时,应以此为目标,区别对待不同类型文化特色词,提高导游词英译水平。 本文以功能目的论为基础,从文本类型着手,分析文本目的和译者翻译行为,结合连贯原则研究英语导游在翻译文化特色词时适用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标准。 全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章为论文简介,主要介绍论文研究意义、目标、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以及文化特色信息相关概念,如文化特色词、导游词。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及功能翻译理论概述。结合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导游词文本功能及文化特色词翻译目的,提出导游词文本中不同类型文化特色词应达到的标准翻译。历史类文化特色词翻译应实现完整性标准,古典诗歌类文化特色词翻译应达到可读性标准;宗教类文化特色词翻译须侧重清楚性与可接受性标准。 第三章到第五章主要为案例分析。在功能理论指导下,分析三个景点所承载的文化特色词不同的翻译版本,探讨不同类型文化词在翻译标准上有哪些不同的侧重点。第二章围绕历史类文化特色词,选取了武侯祠内的著名碑刻(三绝碑)和代表祠内四位主要历史人物的四块牌匾,从内容的完整性角度评析了三绝碑的两个不同英译版本,从形式上的整体关联角度分析了四块牌匾的英译,探讨历史类文化特色词如何实现完整性翻译标准;第三章探究宗教类文化特色词英译标准,以青羊宫景区内两个承载道教文化的牌匾、《道德经》的名句及“八卦”图英译为例,评析当前正在使用的英译版本如何呈现文化信息背后的哲学思想。宗教类文化特色词英译标准应在保留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清楚性与可接受性,方能有效宣传中国本土宗教文化。第四章以古典诗歌类文化特色词英译为重心,分析了诗圣杜甫旅居成都时的代表作品的不同英译版本,包括《春夜喜雨》、《秋风为茅屋所破歌》以及其晚年代表作《登高》。从诗歌艺术形式与意象角度评析不同译者对诗歌意境美的呈现程度,即如何实现诗歌英译的可读性标准。 第六章节回答第一章提出的三个问题,即在历史类文化特色词翻译中如何取舍信息以实现完整性标准;在古典诗歌类文化特色词翻译中如何把握诗歌艺术形式与意象以呈现意境美,实现可读性标准;在宗教类文化特色词翻译中如何呈现文化信息背后的哲学思想以及有效宣传中国本土宗教文化,实现清楚性与可接受性标准。 第一个问题-历史类文化特色词翻译要实现完整性标准,要积极应对不敢译、信息量少、不知是否该译这三种情况。英语导游应做到如下三点:提高双语能力并提前做好翻译准备以增强翻译文化特色词的信心;广泛收集中国文化特色词有关素材,积累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以增加翻译内容的信息量;把握翻译目的与游客需求以判断某文化词的翻译必要性,相应增减文化特色词。 第二个问题-古典诗歌类文化特色词翻译要实现可读性标准,英语导游应了解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以及掌握古代汉语知识。用音译法直接呈现诗歌的音乐美;用直译或意译等翻译方法将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翻译出来,以呈现绘画美;将诗人含蓄表达的情与精心描绘的景所共同构建的意境表现出来,体现意境美。 第三个问题-宗教类文化特色词翻译要实现清楚性与可接受性标准,英语导游首先应了解该教宗特点、经典著作、基本教义及大致体系,用举例法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宗教类文化特色词背后的深刻哲学思想翻译出来,同时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采用异化结合诠释的翻译策略。 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论文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重点。评估文化特色词翻译的标准是正确性、完整性、清楚性、可读性和可接受性。针对不同类型文化特色词,翻译标准各有侧重。英语导游适用的文化特色词翻译策略主要有归化与异化两类,归化策略可使用的方法有意译、具体化、概括化、文化补偿法、省译等,异化主要有音译法与直译法。本论文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每个案例研究可以从不同侧面继续深入,三类文化特色词选取的例子可以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