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文化园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a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快速城市化以及全球化的冲击让很多人产生了乡愁无处安放的惆怅。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了良好机遇,但同时,乡土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仍面临种种挑战。经调查发现,近年来梅山地区乡土性建筑景观迅猛发展的同时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同质化现象严重、地域特色日渐消殆、缺少场所精神的塑造等,完全偏离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
  在全新的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建筑与景观的融合受到人们关注。建筑景观一体化的现代设计方法从空间、形态、功能、文化以及专业层面将建筑与景观统一考虑,具有设计范围延展、设计内容整体、设计程序连贯的特点,将其应用到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设计中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梅山文化园从起先设计立意到整体及细部设计,再到建造及维护的全过程始终保持一体化思考,其乡土性建筑与景观环境紧密联系,地域文脉凸显,展示出一体化设计的优势。鉴于此,本文从建筑景观一体化的研究视角,着眼于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设计,以梅山文化园项目实践为背景,立足于地域性与本土文化,分别从管理层面、空间层面、视觉层面以及文化层面具体分析和阐述乡土性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手法,旨在构建和谐宜人的建筑与场所,展现地域文化内涵与乡土特色。
  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概念及范畴、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方法及逻辑框架;第二章阐述了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基础理论,重点探讨了其设计的内容及效果;第三章分析了梅山地区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设计的要素组成、基本特征,以及探讨应用一体化理论的适用性;第四章重点阐述了梅山文化园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方法;第五章结合笔者参与的梅山文化园项目实践来论证所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以理论联系实践,以期为梅山文化园的建设与保护提供一体化理论指导,为当代乡土性建筑景观创作开辟新的设计视野,同时对相关理论进行补充与完善。
其他文献
城市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空间体系,同时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承载着大众的公共生活,包含日常出行、休闲、娱乐和工作等多种功能属性,但目前许多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存在诸多问题,如空间品质低、人行道被机动车侵占、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随着城市空间趋向饱和,中国逐渐步入存量优化时代,过去因城市化发展而遗留下的诸多现实问题制约着城市更新的进程,如何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如何引导城市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以及如何重塑人们真正需要的空间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微更新的相关实践不断出现在各个城
对城市而言,商业中心的土地早已开发殆尽,土地价值不断被推升,人流聚集越来越大,也导致很多商业区成为交通的堵点。如何缓解城市商业中心人流及车流的拥堵状况成为政府十分头疼的问题。由此,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应运而生,而对于与其相连的地下商业空间,其商业价值也不断被刷新。但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许多地铁地下商业虽有人流但并没有将其转换为客流,缺乏商业活力。本文基于此,以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活力提
当前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走向群众的视野,书店作为阅读环境创造的主体,积极寻求自身改变逐渐走向与购物中心共生的发展趋势,它不仅担当了购物中心的文化主体,同时其人流聚集作用也能为购物中心提高人气。如何有效的聚集人流,促使人们在其中驻足消费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本文从时代背景出发,以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切入,总结书店建筑的发展,对目前成功的购物中心书店(言几又、方所、钟书阁、覔书店、西西弗、当当书店、三联书店等)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调研和比较,以期完善购物中心书店理论研究及提供适宜的空间设计策略
本论文对长沙市地铁车站建筑公共空间色彩设计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主要从三个部分开展:一是依据文献资料调查对地铁车站公共空间、地铁车站使用人群及色彩设计等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二是依据文献资料调查和实地调研对国内外典型车站公共空间色彩应用进行分析、归纳和对比,依据实地调研对长沙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进行分析,总结出色彩应用的特点及不足;三是在前面的理论基础和调研分析基础上对长沙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色彩提出品质提升与管理策略。
  本论文的结构主要包括五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部分,提出课题
三线建设是自新中国建设以来国家在核心省份进行的一场长达十余年轰轰烈烈的工业建设,为改善我国工业发展不平衡,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祖国的工业发展史上留下来不可磨灭的印迹的三线工业,因为特殊的时代原因散落在祖国山水之间。陕西省作为当年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有包括电子、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大量三线项目落户。然而出于保密原因,三线建设这段历史并不太为国人所知,而自上世纪80年代调整改造之后,大量的三线企业破产或者搬离旧址。错综复杂的背景、繁琐的手续、缺位的法律体系以及偏僻的地理位置,三线工业遗产多处于
高校近现代历史建筑作为高校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亦可作为教学办公性质继续实现建筑价值。本文以长沙地区高校近现代历史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内外相关节能改造实例,基于调研数据根据不同建筑平面类型建立理论模型,对长沙高校近现代历史办公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与多目标优化设计。基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筛选能耗影响因素,构建节能改造能耗预测方程和多目标优化能耗函数数据库及主函数模型,实现基于能量平衡与成本
在夏热冬冷地区对城镇住宅开敞阳台进行封闭改造处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封闭阳台采用较大的窗墙比成为显著特色。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以保温为主,封闭阳台早已经被验证适合于该地区住宅建筑,而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需要兼顾保温和隔热,大窗墙比封闭阳台成为夏季隔热的薄弱关键点。当封闭阳台不保留内部隔断或者内部隔断开启时,在夏季炎热季节势必会造成室内环境过热,导致空调供冷能耗增加;若窗户气密性差,冬季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技术产业的革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园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局面。同时,产业园作为我国产业快速发展的载体逐渐暴露了潮汐式交通、睡城、鬼城等一系列由于产城分离引起的问题,产城融合作为我国现在经济转型期的重要战略也被提出和重视起来,产业园面临着功能和空间品质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将弹性设计理念引入到产业园建筑的设计当中,首先从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的背景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城市的规模、人口随着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城市中高密度的住宅开发,致使人们的生活空间进一步的缩小,生活空间的缺乏严重影响城市中人的生活质量。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丰富日常文化活动,政府加大了对文化建筑的投入,城市中大量建设中小型公共文化建筑。基于此背景,本文对中小型公共文化建筑展开研究。目前我国的中小型公共文化建筑正在朝着综合性和多样性方向发展,国内对中小型公共文化建筑的理论研究还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笔者针对中小型公共文化建筑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将“群构”理论
当我们关注电影中的建筑,会发现其不仅能在脱离了传统的以身体作为交互媒介的物理条件下,让人们产生丰富的空间联想,更能以富有生产性的“表演”的方式同演员一样积极地参与到电影的视觉化叙述之中。电影中建筑自明性的构建不同于现实中的建筑,可以沿袭依托于建筑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内部关联。因此,本文借助后结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对建筑以外部关系来实现高效表达的路径进行了探讨,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对现实中建筑的创作与解读进行了讨论。
  本文试图借鉴德勒兹理论对建筑学现象进行阐述,试图以电影中的建筑叙事手法反观现实空间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