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古代文献中涩脉常见复合脉的诊断意义,并分析临床病历中涩脉常见复合脉提示的病因、病机、病位的分布情况,进而对涩脉常见复合脉象的临床诊断意义进行初步整理。方法:(1)通过古籍数据库等途径获取所需查阅的相关文献:《伤寒论》、《金匮要略》、《丹溪心法》、《景岳全书》、《临证指南医案》等九本临床著作,以摘录卡片的方法,从相关条文中系统梳理出常见复合涩脉的类型,再归纳出各自的诊断意义;(2)通过临床研究的方法,以2010至2018年岐黄中医门诊部石强副教授电子病历中含有涩脉的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以临床摘卡的方法严格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摘取出常见复合涩脉临床诊断意义,运用统计学对上述摘录卡进行分析,分别统计常见复合涩脉临床诊断意义出现的频数,总结临床诊断意义;(3)最后将文献研究中的复合涩脉的诊断意义与临床病历统计的临床诊断意义的结果相互印证补充。结果:文献研究结果:从文献中摘录涩脉相关条文306条,其中单一涩脉条文有80条,复合涩脉有226条,从复合涩脉的条文中发现涩脉常与浮脉、沉脉、弦脉、细脉和濡脉相复合,故对浮涩、沉涩、弦涩、细涩、濡涩五种复合脉进行相关研究。五种复合涩脉条文共有154条,其中浮涩脉相关条文共有20条,沉涩脉相关条文有59条,弦涩脉相关条文有21条,细涩脉相关条文有38条,濡涩脉相关条文有16条。诊断意义:(1)浮涩脉:(1)风湿郁表;(2)实邪停滞;(3)阴亏邪盛;(4)阳气浮越。(2)沉涩脉:(1)湿痰内停;(2)血瘀;(3)气郁;(4)真阴枯竭;(5)阴寒凝滞;(6)痰瘀互结。(3)弦涩脉:(1)气机郁结;(2)瘀血阻滞;(3)痰饮内停;(4)寒邪凝滞;(5)血虚;(6)血虚饮停;(7)肝火上炎。(4)细涩脉:(1)阴亏血少;(2)痰饮湿浊内停;(3)疼痛。(5)濡涩脉:(1)湿邪困阻;(2)痰饮内停;(3)气血亏虚。临床研究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临床病案有834例,二种构成要素的复合脉有578例,三种构成要素的复合脉有256,需将三种构成要素的复合脉进行拆分,拆分后浮涩脉37例,沉涩脉27例,弦涩脉707例,细涩脉191例,濡涩脉88例。诊断意义:(1)浮涩脉:(1)风湿郁表;(2)正气不足,邪气阻滞;(3)上焦痰湿;(4)阴虚气浮。(2)沉涩脉:(1)湿浊(痰)郁滞;(2)湿瘀互结;(3)气虚湿阻;(4)血虚夹瘀;(5)血虚夹湿。(3)弦涩脉:(1)痰(饮)湿(浊)内停;(2)湿(痰)瘀互结;(3)阴血不足,邪气郁(瘀)阻;(4)气机郁结;(5)肝郁血虚;(6)气虚邪滞;(7)阴亏血少。(4)细涩脉:(1)血虚湿阻;(2)血虚夹瘀;(3)湿瘀互结;(4)湿邪阻滞;(5)阴血不足;(6)气虚邪滞;(7)血虚邪滞。(5)濡涩脉:(1)湿瘀互结;(2)湿邪阻滞;(3)阴亏夹湿;(4)气虚湿郁;(5)阴血不足。结论:1.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中涩脉多以复合脉的形式出现,涩脉常见的复合脉有浮涩脉,沉涩脉,弦涩脉,细涩脉和濡涩脉。2.涩脉是单要素的脉象,仅指脉势的不流利,涩脉复合脉象的诊断意义为单要素脉象涩脉的诊断意义与其相复合脉象的综合。3.经过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发现:(1)浮涩脉常提示邪气在表或邪在上焦;(2)沉涩脉主要提示湿浊(痰)瘀等邪气阻滞或正气不足兼邪滞;(3)弦涩脉多提示痰饮瘀血等邪气阻滞或是气机郁结;(4)细涩脉多在阴血不足的基础上兼有湿邪和瘀血的阻滞;(5)濡涩脉多提示湿邪阻滞或湿瘀互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