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具在不少国家的民俗、舞蹈、艺术中都有所呈现,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符号。性别面具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出现在戏剧舞台上一直是公众们津津乐道的问题。这种“性别面具”戏剧表演不论是在西方的戏剧舞台上还是中国传统的戏剧舞台中都有所存在,如中国明清时期流行的剧目《女驸马》、《木兰从军》、《梁山伯与祝英台》、《孟丽君》等女主人公均以男装的形象出场,在日本戏剧表演能乐中也有男扮女装的现象,而在印度的舞蹈剧以及梵剧中也同时存在女扮男装以及男扮女装的情况,又如西方莎士比亚《第十二夜》、《皆大欢喜》中也有关于女扮男装的现象。在中西方戏剧舞台上性别表演上,戏剧演员通常采用戴面具的形式把原始的本来面目遮挡起来,并借助这一道具进行性别反串的表演。同时,戏剧演员也会依靠服饰、化妆,或者戏剧表演的表情、手势、声音、动作及其它肢体语言把自己的演员性别覆盖,进而夸张凸显自己的戏剧舞台上的角色性别。总之,作为面具的一种,戏剧舞台表演上的性别面具能够把演员的性别本质遮盖,而且在遮盖的同时也必然会把另外的一些东西彰显表现出来,从而使观众能够透过这种戏剧表演的舞台面具,抓住戏剧背后的艺术审美,并带动社会化的集体狂欢。因此,本论文把戏剧中的“性别表演”和“面具”因素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戏剧舞台上的性别面具语言进行研究,引出对戏剧性别表演本身审美,并阐述传统戏剧性别面具的表演对现代话剧“反串”表演的影响及发展,以期挖掘戏剧舞台上的性别面具表现出来的审美功能、价值,以及戏剧舞台上的性别面具表演对于戏剧研究的审美启示。本论文共分为三部分。首先,本文试通过对戏剧舞台上的性别面具语言进行研究,对戏剧舞台上的“性别面具”释义、表演溯源、理论溯源进行阐释,以期深层次挖掘戏剧舞台上“性别面具”表演的初衷。其次,本论文剖析了中西方戏剧舞台上“性别面具”表现形式及艺术审美,对“性别面具”表演中蕴含的美感进行阐释。最后,本文阐述现代戏剧舞台表演中的“性别面具”表演问题,以期补充理论界有关戏剧舞台上的性别面具语言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