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辣椒(Capsicum annuum L.)胞质雄性不育(CMS)是线粒体不育基因和核不育基因共同互作形成的,该不育可以通过核内恢复基因恢复。辣椒CMS因不能产生正常功能性花粉,所以在辣椒杂交种生产中可以省去去雄的过程,因而稳定的不育系和强恢复系是制高纯度和高产杂交种的关键。本研究通过以构建的F7 RIL(83-58×Perennial)113株系的群体,利用SNP、SSR、Indel、CAPs等分子标记构建分子遗传图谱,定位并分析了温室和露地两个不同栽培环境育性恢复情况,以期得到对环境特别是对温度敏感的QTL位点,以应用于辣椒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本研究的内容和结果如下:(1)RILs(83-58×Perennial)较高密度种内遗传图谱的构建:以包含113个株系的F7 RIL(83-58×Perennial)群体为作图群体,将多态性分子标记在亲本和群体中筛选并检测,利用Joinmap4.0软件以LOD≧3.0进行标记连锁分析,用423个可获得清晰目标条带的多态标记,构建了一张包含17个连锁群的密度较高的种内图谱,该图谱共372个标记,其中基于KASPar技术的SNP标记278个,SSR标记65个,CAPs标记23个,Indel标记4个,SCAR标记1个,辣味连锁标记1个,图谱跨度1407.0c M,标记间平均距离3.78c M,每个连锁群包含的标记数目在5~40个,连锁群的长度在21.2 c M~183.8 c M,图谱上的标记都与染色体相对应,这是辣椒中第一个报道的基于KASPar技术的SNP标记为主的图谱。(2)辣椒CMS育性恢复性调查与分析:以胞质不育系77013A为母本,与Perennial、83-58和RIL(83-58×Perennial)113个株系群体杂交,获得115个测交F1代,通过温度记录仪记录温度变化,选取不同时间点对温室和露地取样,调查测交F1代育性恢复,温室各取样阶段的平均温度要低于露地1.05℃~3.31℃,温差小1.84℃~7.76℃;温室与露地花粉各次取样间均呈现显著差异,花粉量都随着环境温度提高而降低,而且同一取样时间露地的花粉量显著低于温室的调查值。当环境温度出现高低波动时,测交F1代的花粉量也会相应变化,当向低温变化时,花粉量会有增加趋势。又对温室和露地测交群体做花粉量次数分布,呈现数量性状连续偏正态分布。在RIL群体中存在恢复性增效与减效位点的自由重组,使测交F1群体部分单株出现超亲现象。(3)RIL(83-58×Perennial)测交群体育性恢复性QTL定位:利用RIL遗传图谱对测交群体的温室6次和露地5次花粉取样分别进行QTL定位,检测到1个主效恢复位点和7个微效QTLs,位于P1、P2、P3、P6、P7、P10和P12共7条染色体上。温室和露地都在P6同一位置检测到了主效恢复基因位点Rf,其侧翼标记间的物理距离为5.16 Mb,物理位置与Rf连锁标记CRF位于同一区域;不同取样间获得的微效QTLs有所差异,温室各微效QTLs涉及的染色体数要多于露地。在环境温度低于25℃时,温室微效QTLs全为增效QTL;当环境温度高于25℃,温室2次和露地5次调查均检测到P10a一微效QTL,该QTL可能为高温敏感性QTL。本研究为KASPar标记分型技术应用于辣椒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参考。对于主效恢复基因,可以进一步构建大群体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受环境调节的微效QTLs为转育稳定的不育系与强恢复系提供借鉴,为研究不同温度梯度下的辣椒CMS恢复性提供依据。